1.这一组七位老师,对于低年级的阶段目标把握相对都比较准确,把重心落在了识字写字,教学中不急不躁,充分把握了一二年级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2.七位老师中,数付艳枝老师的《日月明》教学最为准确。这节课没有过多去关注孩子“认识会”这几个字,而是通过这几个简单字的学习,感受汉字文化,了解汉字的构字规律,学习会意字的识字方法。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处处体现孩子的主体性,鼓励孩子们去发现,去思考,去学习,去总结,去运用。
本课的教学设计层次清楚,环环相扣,自然生动,在充分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学到方法,提升技能。(而非只是单纯认识这几个字)
这节课付老师的教学体现的能力训练和文化传承,应该是很多老师课堂上缺失的。
3.其他老师们有几个通病:
(1)教学环节跳跃性很强,整体感和梯度缺失,总觉得是很多碎片化的教学,拿出一个,又拿出一个教给孩子,使得教学整体凌乱不清晰了。例如本次《青蛙写诗》就有些散了。
(2)识字教学要有梯度,从整体到个体,每个环节训练扎实,再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提升,要逐步增加难度,或者逐步解决问题,不能一节课中,反复出现雷同教学,但每一处都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例如本次《我要的是葫芦》环节就处理的略显草率。
(3)识字写字教学没有重点,不分轻重,都是一个一个教。耗费大量时间,意义并不大,我们要考虑到学情,有些难点加上训练,一些简单的一带而过,或者分类学习即可。
(4)低年级要注重多种识字法学习和作用,不能处处都用带拼音去拼音。过多依赖拼音识字,会阻碍孩子们的思维发展。有时候结合图片和上下文以及生活实际猜一猜也是好办法。
(5)关于读书,如何指导朗读?孩子只有理解了才能朗读,读和理解是同步的,不能拿出句子,没有语境,没有感知,只是一味强调重音啊,读的高兴啊。
(6)有的老师只关注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不管孩子在这个环节中学习情况如何,只管往下进行。例如,孩子开始读书是在喊,上完一节课了还在喊课文,那么这节课的教学价值在哪里?毕竟低年级教学目标也就是识字写字读书,40分钟过去了,书都读不好,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
(7)老师是学习的参与者,并不是说让学生成为主体,老师什么都不说了。例如,有的老师让学生谈识字方法,学生只说了加一加,所有字都是加一加。那老师不能作为学习伙伴,分享更多的方法给孩子们吗?
(8)课时设置要合理,比如《朱德的扁担》,二十分钟过去了,还在课题中纠结,在“扁担”二 字的学习中纠结,就不太恰当,需要精简语言,整合教学。
(9)一些老师要注意一类字二类字教学目标要求的不同,不能字字都一样的标准教学?“地”的用法不是一年级的教学目标。例如《四季》是一首很有童趣的小诗歌,简单明了,要以读为主,过度剖析反而破坏了诗歌的美。你要关注下诗歌教学如何开展。
(10)有的老师教学目标设置的有感情朗读不对。一年级上期是读通顺,下期加了读出不同语气,二年级开始分角色朗读。有感情朗读是三年级的训练点,三年级才从品析语言文字去有感情。
(11)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出示图片,但是很少有老师有意识把图片旁配上相关的文字,要知道,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更多的识字,除了本课要学的,也可以在各个环节,借助图片或者其他内容,让孩子在生活和活动中自主认识更多的字。(这是学习习惯的培养)
例如出示葡萄的图片,葡萄旁边加“葡萄”二字不可以吗?
例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老师自编了一个小儿歌,也可以出示儿歌,指着儿歌上的字领着孩子读一读,可以认识更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