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片段]:好好学习
以教为学方法的应用,有什么技巧吗?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有两个问题非常值得注意。1、备课不能知道多少讲多少,而要为讲清楚这个问题大量查阅资料,购买书籍;2010年,第九课堂担任BD的黄有璨找我,想让我开设一门新课“个人知识管理”。可是,那个时候我也在学习过程中,很多认识并不是很深刻。我心里犯嘀咕:要不要接受这个邀请?万一讲砸了怎么办?这时,我想起了“以教为学”这个概念。既然我想在知识管理这个领域深入研究,那么这次教学的机会就是我学习的好机会。从答应讲课到正式开课,有将近3个月时间准备。我把市面上能够买到的沾边书籍全都买来,把网上所有相关文章甚至讨论都看了一遍。记录的笔记,草图有几百页之多,用完了两个大笔记本。为了3个小时的课程,几乎耗尽了3个月的所有业余时间。结果,这次讲课的效果极好,学员给课程的评分非常高。而我,也通过这次课程完整地构建了整个知识管理的框架体系。把教学当作一次全面提升拓展自己相关知识领域的机会,能够极大地提升自己的学习深度。2、在备课中,要主动查询不同观点和不支持自己结论的反面案例;在教别人的过程中,因为“老师”的角色,所以把自己放在了“正确”的位置上。为了让讲的道理看起来更合理,我们会找很多案例来支持自己。但是要注意,所有的观点都能找到支持它的案例,我们更要关注反对的声音。2016年《成甲说书》有一期节目讲了丹尼尔·戈尔曼的《情商》这本书。结果有网友在我公众号后台留言说:情商就是一个伪概念,你不要传播伪科学了。这个时候就是你当“老师”,结果别人质疑你是“伪科学”。因为网友只给出了结论,没有给出证据,我就自己上网查询。结果发现,人们认为情商是伪科学,大概是几个原因:一,情商可能是智商的一部分,如果你智力足够好,其实是能够处理好情绪过程的;二,情商的定义不清晰,边界模糊,所以无法讨论;三,情商无法测量,所以是伪科学。了解了质疑的原因,再对比自己的观点,就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我在讲什么。我认为《情商》这本书最核心的观点是:如何与负面情绪相处,以及如何积极调动正面情绪,使之发挥更大作用。而在这两方面,作者的实验和论据均未被推翻,且经过了大量重复验证。当然,很多心理学家对丹尼尔·戈尔曼的情商观点有很多质疑,但在情绪处理方法方面,我没看到有力的辩驳。至少我从书中收获了情绪处理能力,说明书中观点是值得信任的。所以,以教为学的过程,一定要坚持思考自己
【I便签】
What:
前几天在公司要进行的反腐败政策培训准备时,提到了一个关键案例“水门事件”,我怕因理解不透彻对员工的提问回答不上来,于是我对这个案例在网上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学习。学习之后我发现对整个课件里提到的法律政策的理解更透彻了。
这种以教为学的过程,会促使我们主动的进行知识的吸收,并且为了更有说服力,会将知识关联自身或者列举,推动自己深入思考,无限探索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长此以往,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知识的跨界学习。
回想一下,我们从小坐在教室里学习时,就是像一颗颗花朵一样,老师给洒多少知识,就接受多少。有时学习动力不足还会回避。
但如果现在学校给我们家长站在讲台上讲一堂课的机会,我们很大概率会担心知识面不够,无法讲解或解答,便会把要讲的内容复习并拓展开来补充大量的相关知识。
这里为了更好的分享知识,倒逼自己学习的过程称之为“以教为学”的过程。
Why:
坐在讲台下接受知识的学习是被动的,或者说主动性不强;但当身份变化,以教学或者分享知识的身份准备或思考时,人类本能的为了应对对方的提问攻击,而提前以教学知识为圆点的扩充知识范围。
但如果教学或分享时,我们仅按照自己已知道的进行分享,当课堂上出现超出我们了解范围的问题或者反面案例时,我们会变得束手无策,继续分享还会让自己紧张、不自信。最终可能是一次失败的分享,不仅打消了自己的学习、分享的积极性,还会让大家对自己专业知识产生质疑。
How:
“以教为学”的技巧可以围绕如下几点来做:
1. 分享备课不能知道多少讲多少,要尽可能充分准备
知道不代表能很好的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对于已知的内容要做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以便以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或者案例的形式分享出来。
2. 主动查询不同观点和与自己结论相反的案例:
1) 有时我们的理解也是会有偏差或考虑不全面的时候,所以在进行一些举例时,还需要查找一下其他书籍、网络、论坛中关于相关问题的论点。既是与自己的观点不同,也需要带着思考的角度他人的论点,再结合内容查找支撑论点的知识。
2) 通过不断查阅、学习、思考,将正确的知识点整理、分享
Where:
适用所有学习知识的过程,特别是自己学习被动或者遇到瓶颈时,已分享的角色重新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以此促进个人学习和提高专业知识、技能。
【A1】
22年3月份(我在战略部做事业战略和marketing工作),我们公司的研发和生产部门的几位同事邀请我给员工们做一下叉车市场现况和公司产品在市场的销售现况分享。虽然我是表示拒绝的,我的领导说,他们需要知道,而且你最适合分享这些内容。推脱不了的我,因为害怕自己知道的信息不全面,对产品的市场定位、分析不准确,我用了大概一个多月的时间,收集和分析了叉车市场近三年的数据;查阅了国内市场前6家企业的产品信息,对各系列产品销售的区域、工况做了大量的调查。
当天的分享只需要1个小时,我却为此准备了一个多月。12页PPT的分享赢得了公司各部门经理的赞扬,他们说听完后有种自己闭门造车的感觉,有些市场数据在想象之外的大。同时通过我的分享了解了自己产品的市场定位和价值所在。
在对他们提问的对比其他竞争社产品问题时,因为有做了足够的功课,解答了他们从设计的点为什么在市场上不匹配等问题。
最后他们希望我每个季度都能做一次这样的分享。
这次分享,提升了自己在这方面信息/知识的机会,也让我打开了对叉车市场了解的格局,极大的提升了自己的市场信息深度和广度。对向后战略报告的整理也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