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中——重男轻女的观念导致 李玩的名字是胡乱取的,而弟弟的名字是认真取的,因为“男孩的名字不能太随便了”。
在爱因斯坦丢失后,继母随便找来一只狗来敷衍李玩,爸爸却强迫她承认这就是爱因斯坦。
是继母买来了新狗,也是继母要把新狗卖了。狗只是畜生,利用完了就可以扔了。
李玩推倒了爷爷,遭到了爸爸的暴打;弟弟打了奶奶,爸爸却反过来哄弟弟。
弟弟挑衅新狗在先,爸爸却去打新狗。
李玩永远是错的,弟弟永远是对的。
于是,李玩变得“成熟懂事”了,她会不让爸爸难堪,忍痛吃狗肉
她会为了不让爱因斯坦跟她受苦,忍痛离开。
但我还是想念最真实的她,希望她能做回自己。
我们人人都是李玩,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失去了个性,扔掉了脾气,忘记了初心,还美其名曰“这就是成长”。
我们“提高了”情商,“学会了”做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再也不遵循自己的内心。
狗永远是狗,人有时却不是人。
这毕竟还是大城市的较为体面的家庭的故事了,女孩要在父亲面前挑衅地吹啤酒瓶才会挨一顿打,打完还能得到道歉与补偿。
在我们十八线小城市的版本里,女孩准备出门找狗的时候就已经可以赢得两记耳光了,没有发出尖叫的机会,没有摔门摔碗的机会,只能把头深深地埋进被窝里无声哭一场,第二天起来,就长大了。
太真实、太熟悉、太多似曾相识。
本片与常规青春片最大的不同是:不煽情、不抓马。对待不公平的做法是不争取,不呐喊,而是让角色去接受:好吧、算了吧、就这样吧。
一直在放弃,一直在退让,这就是长大,就是懂事了。这样反而更让人想哭。因为,这太像我们一路成长经历过的那些。
所以,会哭不是因为感动,而是难过,是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之后,因无奈而难过。更令人无奈的是,这一切,似乎都是无解的。
家长的教育观是潜移默化的,我们这一代又一代,都是这么长大的,被磨平棱角的孩子,长大后,变成懂事的大人,然后,帮着下一代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