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感受过来自语言上的暴力?
“我这个人说话比较直,希望你不要介意。”高中时期我遇到了一位非常喜欢说这句话的同桌兼室友。
每当她说出这句话,我就会对她接下来要说的话特别抵触。
“我觉得我学得比你好,我的成绩应该比你高,为什么你考得比我好呢?”
“我觉得你穿这件衣服真不好看,你的小腿就像个萝卜。”
“你的英语发音真烂,你快别开口了。”
“……”
这是记忆里小小年纪的我第一次在一个人身上明确感受到语言带给我伤害,我却不知道如何反击或者防止。
她打着是我蕞好的朋友的名义,用语言一次次地攻击我,增强我的不配得感,使我越来越自卑。
除了语言,冷战和背后中伤也是她善用的武器。
20多岁的我才终于知道:这样的沟通方式,叫做“暴力沟通”。
皮拉尔·德拉托雷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指出:所有会让他人疏离我们的沟通行为,即使主观上并非我们的本意,都被称为暴力沟通。
无论这句话或这件事你有没有说、有没有做,哪怕是出于好意的,但只要对他人造成了伤害,导致对方防备、疏离,其实都是暴力沟通。
而任何让他人感受到关心、尊重、理解的话语和行为,无论我们是否说出口,是否付之行动,都是非暴力沟通。
多希望当时十几岁的我可以读到这本书,学习到如何在和他人的交流中通过非暴力的方式设置限制,既不为难别人,也不委屈自己。
《非暴力沟通》可以说是沟通领域的经典,无论是学习亲密关系如何处理还是日常交际,都绕不开这本书。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书籍重点并不是非暴力沟通的概念和理论,而是将更多的内容扎根非暴力沟通的练习——获得实践和经验上。
缺乏实践和经验的沟通方式学习,就像是无根之木,终究很难运用到现实中。
识别暴力与非暴力沟通
必须承认一点:别人有可能对我们进行暴力沟通的同时,我们也可能对别人进行了同样的事情,只是我们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而已。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识别暴力:深入剖析暴力的结构,识别那些可能会伤害到别人的部分。
书中指出了几个暗含暴力的重要因素:
评判
要求
比较
利诱
惩罚
归咎
占理
以偏概全,非黑即白
不是所有的“为你好”都能真的让对方感受到开心和温度。
以我自己为例,奶奶一直认为考公务员或者考编,对女孩子来说才是好的选择。
于是她会经常打电话来:评判我现在的生活,将我和别人做比较,说她是对我好,要求我一定要去考公或者考编。
这样的沟通方式其实就暗含了暴力沟通中的:评判、要求、比较、归咎、以偏概全、非黑即白等因素。
而回到我跟奶奶的沟通回应时,我发现自己有敷衍的成分;有时也会借着自己已有的认知,觉得自己更占理,去回应“反击”;而身边考研考公的声音过多,让我也开始“叛逆”起来,也会去评判不同的工作、不同人的理念……
那么我在沟通中其实也包含了暴力沟通中的评判、比较、归咎、占理、以偏概全,非黑即白等因素。
能够识别暴力沟通是摆脱它对自己影响的第一步,也是摆脱自己暴力沟通的第一步。
当我意识到这样的沟通方式对我造成伤害时,我就会减弱这些话语在我心中的能量,自然也就减轻了它对我的负面影响。
而当我意识到我的沟通方式也对别人造成伤害时,我开始学习避免自己在下一次沟通中用这样的方式伤害别人。
学会用这个万能沟通方式
在这本书里,皮拉尔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实现非暴力沟通的万能公式:
看清事实、识别感受、发现需要、提出请求。
一、看清事实
我们要分清是哪些事实刺激了我们,学会在情境中识别事实。
从事实中剥离我们的评判、揣测、意见、情绪,只留下中立的事实。
比如说:你和两个好友一起吃饭,但他两一直在聊天,没和你交流。你觉得他们在孤立你?
在这个例子里, “三个人一起吃饭”是事实, “另外两人一直在聊天,没和你交流”是有待搞清楚的情况事实——是否被夸大?是否有原因?
而“觉得他们在孤立你”则是感受。
二、识别感受
关于感受我们一定要明确一点:我们的感受是来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而不是外界。
在第一步的事实中发生的情况只是来自外界的刺激。
感受到被孤立,所以有不安,害怕,悲伤的感受,这些都是我们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时的感受。
第三步就是发现你自己的需要。
三、发现需要
其实我们有一些共有的基本需要,比如马斯洛需要层次提到的5种基本需要,或者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需要。
分清楚自己是哪种需要没有被满足,才能指导自己接下来的行动。
四、提出请求
最后一步中的请求和行动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是自己对自己的请求和行动,另一方面是自己对他人的请求和行动。
正如书中所说:我们一定要有满足自我需要的能力。
我们要明白:他人无法直接满足我们的需要,只能帮助我们。
我们能够自己满足自己的渴望和需求,就不要依赖于其他人。
如果你把你的需要完全依赖于他人的话,那么就越容易在他人的那里感受到“未被满足”。毕竟,每个人的优先级,都是自己呀。
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自己对话。做完这一步以后,再根据你的需要和想要设的限制,和他人进行非暴力沟通。
写在最后
学习非暴力沟通是我们一生的功课,只通过一本书的阅读很难一劳永逸。
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归根到底其实是我们和自己的关系。
不断尝试和实践,找到自己的需要并满足它,才能让自己在沟通中减少受到伤害和伤害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