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朋友要听一听我与教育行走的故事,我想了一下,这6年来,教育行走的确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索性就简单回顾一下,写一写吧。
一、深度参与教育行走
2015年7月由张文质和谢云两位老师发起的教育行走活动,在四川绵阳开启了第1届活动。我没有到行走现场,而是作为场外参与者全程参与了活动。我写的《 “教育行走”,如何破冰?》还被选中发表在《教师博览》中。
2016年第2届教育行走活动在湖北武汉举行。我也是通过朋友们发送过来的现场图片及视频在线上全程参与活动。我的活动感悟《从身体到灵魂的“越轨”》是第1篇被活动发起人谢云老师选中并分享的。
2017年第3届教育行走活动在福建厦门举行,我到现场全程参与了活动。到现场参与的感觉与线上的参与的感觉是有区别的,现场的氛围令我感到震撼!我们的编辑团队和大家一同参与活动,晚上活动结束便连夜加班赶出报告稿。几天的工作虽然是超负荷的,但大家都充满激情,稍作休息便满血复活,似乎没有劳累感。
活动结束,对一些我比较看好的营员还会约稿。据说我的催功了得,一部分老师的活动感悟就是在我的催促下完成的,被美名其曰"催产婆"。
2018年第4届教育行走活动在浙江宁波举行。我通过网络组建报道小组,在蒋铭国老师现场主持下,及时获得了很多现场的资讯。那一年的报道有直播,有文字速记,还有我每天及时编辑推送的播报。
2019年第5届教育行走活动在江苏苏州举行。我带着家人一同抵达现场。还获得了一份特别的奖项"教育行走痴情奖"。这个奖项本来是只奖给连续五届都到达现场的优秀营员。我是破格入选的。在教育行走营员筛选机制及其严苛的情况下,只有8位符合获得此奖项。
颁奖的时候,谢云老师说,虽然陈秀玉老师只有第3届到达现场,但每一届都是深度参与者。得这个奖当之无愧。
我则自我调侃,别人参与的教育行走是几天活动,而我一整年都在教育行走活动中。
从教育行走的前期宣传、营员征召,到教育行走的现场活动报道,再到活动后的活动感悟收集分享,延伸学习……教育行走中琐琐碎碎的事丰富着我的生活,影响着我的成长。
2020年和2021年教育行走活动改为线上举行。活动又被丰富了。除了活动的几天,活动前和活动后还有群预热、余热活动。我除了参与活动外,也积极参与分享。并组织志愿者,把大家的分享资料收集并在公众号上推送。
二、用心主持行走公众号
第2届教育行走活动结束, 受教育行走两位发起人之托,我组建了行走公众号志愿者编辑团队。从2016年8月1日开始,负责行走公众号"行走拓宽世界"(现更名为"醒走者")的采稿及编辑工作。
第1批编辑队伍,超级用心,每篇文稿都逐段逐字地修改,真的是把文稿作为真正要发表的文章来完善。至今回想起,那一个个字斟句酌的深夜景象仍浮现在眼前。上海的王丽琴老师被我们志愿者编辑所感动,也特别抽时间写了活动感悟。
行走公众号志愿者编辑团队基本上都是教师,大家都尽职尽责。但每个人都很忙碌,很多人都是抽空做着额外的事,所以人员进进出出。几乎每年都要培训新手。今年的编辑队伍也是刚刚组织完成。
公众号主要推送的内容是与教育行走活动相关的资讯,大家的分享,营员的活动感悟……我们努力把大家的精彩呈现出来,让更多人看到。也会推送一些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文章,拓宽大家的视野。
为了促进大家的读写,我还通过行走公众号举行过两次征文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大家的读写。
三、教育行走一起写吧
张文质老师说,写作是一种通用能力。是教师的一个重要能力。
我虽然是数学老师,因为自己喜欢读写,也会带着孩子们一起读写。一个爱读写的老师可以影响一批孩子。带着老师一起读写,便成了教育行走活动的日常延伸。
2020年9月1日,我们开启了"教育行走一起写吧"写作日更活动。在教育行走两位发起人张文质老师和谢云老师的激励下,大家写作热情高涨。
我坚持每天日更,陪伴着老师们。坚持到最后有30多位老师,最终在规定的时间内,有10多位老师完成了挑战。获得了线下营员的资格。前不久张文质老师新书《教师的使命》出版,每人还获赠一本。这对大家都是一种激励。
能坚持下来的老师都表示收获很大,希望继续同行。一些后来才知道这个活动的老师也表示想参与。在今年8月1日,我们便开启了第2期"教育行走一起写吧"挑战日更活动。有100多位老师参与。
因为教育行走,我每天都很忙碌,却也很充实,并没有大家所说的职业懈怠感。我自身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回顾至此,特别要感谢教育行走,感谢两位发起人张老师和刀哥,感谢与我共事的,支持我工作的各位营员。当然,也特别想感谢文质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晓霞老师,是她的一次又一次的看见与支持,让我有了更大的信心,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