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岳阳市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CBP(血液净化)治疗小组,成功开展岳阳市首例DPMAS(双重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新技术。不仅填补了岳阳市该项技术的空白,更为广大患者抗击肝功能衰竭架起了一座通往新生的“救命桥”。
5月14日,一名患者因病情恶化转入重症医学科,诊断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十二指肠腺癌并肝脏、腹腔广泛扩散,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虽然经过积极前期治疗,还是出现了急性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凝血机制障碍等并发症,命悬一线,危在旦夕!唯一办法就是应用血液净化技术—人工肝进行治疗。
为了这项新技术的顺利开展,重症医学科早前就在科主任方中良,科护士长杨萍的支持下,由黄聃主治医师组建了CBP治疗小组。目前包括组长钟洁玉在内的周莎、方荣、伏凤、李波均有丰富的血液净化治疗经验。然而,摆在眼前的是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人力资源紧张,治疗费用高昂,最重要的是病人有凝血功能障碍和严重出血,这无疑给人工肝工作的开展带来困难重重。但是家属的殷切期望和患者的求生意志以及作为医者对每一个生命的敬重,让这个勇于接受挑战的团队决定冒险一试。于是与家属积极沟通后,经家属同意,果断决定行DPMAS人工肝治疗!
整个治疗过程是艰难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一场身体素质的硬仗。患者一般情况差,已出现昏睡症状,总胆红素已上升至500.7ummol/L,谷丙转氨酶1783U/L,谷草转氨酶3955U/L,凝血功能紊乱:INR2.4,PT27.1。尽管选择了枸橼酸和无肝素交替进行抗凝的方式,但还是要谨防出血加重和水电解质紊乱。为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管床医师龚海不辞辛劳,责任护士完美配合,CBP医疗组长黄聃医师日夜守护直到顺利结束治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治疗小组24小时寸步不离监护,即使是刚刚奋战了一个繁忙的夜班,又或者很快要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们都选择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忙碌起来不分昼夜,连续工作,坚守岗位,丝毫不敢松懈。诊疗过程中一共行两次DPMAS,联合一次PE(血浆置换),续贯行CRRT治疗。5月16日,患者黄疸明显减轻。总胆红素下降至85.9ummol/L,其中直接胆红素为69.1ummol/L,谷丙转氨酶下降至220.2U/L,谷草转氨酶降至183.9U/L,尿量增多,各项指标趋于稳定,于5月17日转普通病房继续治疗。短短四天时间,我们看到了不止是一项能起死回生的新技术的未来,还是一次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展示。正是因为他们共同对医学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才圆满完成了这样一次惊心动魄的与死神的较量。
那么人工肝究竟是什么?又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是一种组合型人工肝治疗模式,采用新型胆红素吸附柱和血液灌流器两种树脂吸附柱联合应用。双管齐下,增加胆红素的清除能力,在改善黄疸症状的同时增强对毒素、炎性介质等有害物质的清除,提高了临床救治成功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这是一次勇敢而又慎重的挑战,也是新征程的又一次全新的起航,我们相信这个新生的团队未来还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在造福病人,对抗死神的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