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上课迷信专家,窃以为,专家的课可以借鉴,绝不可迷信,因为学情有别。
比如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我的学情是:学生暑假全部预习了这个内容,而他们的计算基础扎实,每天一道思维拓展题,正在渗透相遇问题、火车过桥。两位数乘法中用到的拆分方法(先拆再合),其间蕴含的乘法分配律也在三年级经常渗透。
如此学情,我不能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而是思考:学生会了,我教什么?教什么呢,一是教学习的方法;二是教学生把自己学到的讲出来;三是不仅会学,还会创造。我的课,一般都不按常理出牌。
这节课,我做了这样几件事:
第一,花大力气复习两位数口算和笔算算法,让学生板演。对两位数×两位数笔算,追问有三:1、每一步算的是什么,表示几个几? 2、哪里看出了拆分?3、谁看懂了横式和竖式背后藏着的秘密?(链接乘法分配律)
我这个人很懒,学生能讲的,我立马闪到一边,看他们表演。学生能写出来的,我也不写。但今天复习这个环节,我很勤快。因为,接下来的新课,我想当看客。
第二:关于新课。
学生自学,开始交流。
生:我知道用乘法算,因为“速度×时间=路程”。
师:你咋知道?
生上台:边讲边画。其它同学又问,通过线段图,搞清楚了几个几(链接二年级乘法的意义)。他们讨论,质疑。(我负责调度,及时帮他们踩刹车或者加油,亦或挑起战争)
新课例题流程如下:
找数量关系——估算——笔算——理解算理——再次体会拆分方法——链接乘法分配律——总结算法——对比两位数乘法异同——巩固练习(综合练习、拓展延伸)——“创造算式,两数和定,差小积大,差大积小”——反思(这节课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精彩片段:
生1:我对你的竖式没意见,我想问你290表示什么?
生2:你就是想考我嘛!表示2×145的积,也就是2个145啊!
生1:我知道,你能不能结合题目给我们说一说?
生2:题目里面2个小时行走的路程。懂了没?
生3:他本来都懂,是故意问你的。我也来问你,那个第二排的145是多少?
生4:弱智问题,是1450。
师:明知故问也是可以的,为了更清楚地弄懂每一步都含义。好,那1450在题目里表示什么?(我知道这个时候该潜力生出场了,所以请了小马。)
小马:是行驶10小时的路程。
师:好,鼓掌通过!同学们,体会到拆分的方法了吗?
生:体会到啦!
生4:把12个145拆分成2个145和10个145来算,再把积加起来。
生5:我们一年级学的“分与合”就是这样的,刚才复习三年级两位数×两位数也是一样的。
师:对对对,这个竖式可以写成横式,你们会吗?(会)。因为我们三年级就经常这么写,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学生在书上写)
145×12
=145×(10+2)拆
=145×2+145×10 合
=290+1450
=1740
师:你们还会写这样的算式吗?
所有学生大声回答:会!(有娃儿说,小事!)他们开始写。(我请了三个到黑板上来写,不过只允许他们写乘法算式,不写计算过程,因为我要检查潜力生的掌握情况。)
师:谁会到黑板上来写竖式算,并解释每一步算的是什么?(有一个学生需要帮助)
纯计算只要方法正确,基础过关,后期就是大量的练习,提高正确率了。我要的是自我生长力。于是,我问:谁能把这个算式250×16,创编成一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我选了两个中等生创编了两道)。
创编到此为止了,一节课目标不能太多,点到为止就行了,每节课坚持,日积月累就会滴水穿石。我的孩儿们创编能力了得!我要见好就收!
精彩片段2:
这节课,学三位数×两位数,李老师偷懒了吗?(偷懒啦!基本都是我们自己讲的!)
师:哎哟,抹杀我的功劳,复习的时候我可是很卖力的哈!
生:对啊,今天复习都花了好久的时间?
师:对啊,为啥复习要搞那么久呢?有秘密!
生:晓得啦!你是为了教我们学习方法。你看,都是先竖式算,再问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再写乘法分配律算式,再拓展。
师:嗯嗯嗯,还有点儿默契,懂我!
生:哈哈哈哈!我们都懂你!
师:今天的拓展也很有意思哈!又链接了一次“和一定,差小积大,差大积小”。数学有意思吧?
生使劲儿点头,很有意思!哈哈哈!又忽悠成功啦!我窃喜!哈哈!
关于这样的计算课,我坚持了:
1、内容结构化。从二年级乘法意义开始生长,到复习三年级两位数×两位数的计算,再全程放手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学习三位数×两位数,之后我启发学生纵横链接,连点成线,连线成网,体现算法、算理的一致性。
2、知识系统化。口算、估算、笔算三种算法有机融合。无论哪种计算,都对数进行了拆分。特别是两位数×两位数“的先拆再合”的方法,在三位数×两位数中直接迁移运用,属于知识的同化,所以我花了大量笔墨引导学生回顾,目的是为放手新内容自主学习,提供学习方法的支架。
3、元认知渗透。对学习方法的认知,对我们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分析,是帮助学生进行元认知,这才是上位的学习。
无论什么学科,学什么是国家意志,怎么学才是个人选择,如何选择怎么选择,我的课堂我做主,今天又是有魅力的一天!
(后记:看过很多这节课的名师名课,无一例外都只就这个内容教这个内容,对计算过程中蕴含的先拆再合的算法,对此算法孕伏了乘法分配律通常不会进行链接。但我觉得可以站在这里,从知识的来处,延展到它的去向,进行结构化。当然,最关键的是,自己的学生自己知道,所以专家名家怎么上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怎么上!只要是基于学情,融会贯通,适合自己学生的就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