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真相,你我皆是孙山

宋朝时有个秀才叫孙山,一年,他和同乡的一个老人的儿子结伴而行,去省城参加乡试考试,以谋取举人的功名!

两人顺利通过考试,考完后两人结伴在客店耐心等待发榜,日子一天天在焦急中煎熬着!

发榜之日,孙山早早等待着,当榜文张贴出来,孙山挤在人群中看来看去,却总是看不到自己的名字!他心中懊恼之极,想不到这几年的苦功夫又白搭了,正当他心灰意冷之时,突然在文末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原来是考取举人最后一名!


但不管怎么说,孙山被录取了成为了举人,有了功名!孙山准备回乡,而同乡的同伴却想在省城待几天,散散心!

回乡后,孙山的家人为孙山热热闹闹的庆祝着!十里八乡的百姓也知道孙山考中了,纷纷前来祝贺。

同乡的老人听说孙山回来了,却不见自己儿子返家,便向孙山打听他儿子是否高中,孙山幽默了吟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名就是上榜举人的名字。孙山告诉老人,他举人中最后一名,你儿子的大名还排在我的后面。言外之意就是他儿子没有考中举人。


老人向来知道自己儿子的水平不如孙山,听孙山一说,觉得孙山都考到最后一名,自己儿子没有上榜也不足为奇。

祝贺孙山后,心平气和的离开了。

成语名落孙山由此而来。

多表示投考或者选拔时没有录取,孙山是人的名字,也泛指最后一名。


其实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本质也是士大夫们的游戏。

科举考试看似公平公正,实则对富人和权贵友好,对下层百姓非常不善。

科举所需的经济开支,的确不是一般农家所能负担的。

以“三苏”举例子,苏洵是四川眉山县的殷实人家,苏洵三十多岁带着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进京赶考。一年后,苏轼兄弟虽金榜题名,然而家当也开销的差不多了。第二年苏洵回到眉山老家的时候已经是一派“屋庐倒坏,篱落破漏,如逃亡人家”的惨景。


这还不包括十年寒窗不事生产的花费。平明百姓又如何岂敢问津如此科举?

不管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还是科举制度,公平都是相对的,士大夫阶层依靠财富、人脉、关系网……永远比穷人轻松的多。真正意义上的寒门,整个大宋王朝也仅仅有欧阳修、范仲淹等极少数人而已,请不要把科举制度看的太公平,它也只是社会人才分工划分的工具而已。和察举制度、九品中正制本质上区别不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科举制度摘要 1、(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 2、(隋朝)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唐朝完备,宋朝改革时期...
    moe阿酒阅读 3,989评论 0 0
  • 学而优则仕。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产生于隋,确...
    潺潺的日子阅读 3,813评论 5 32
  • 乡举里选 西周地方选士1年举行1次,讫至3年则举行大考,即所谓“3年大比”。由乡大夫总其下属官吏的推荐,再进行1次...
    李古阅读 4,919评论 0 0
  • 历代科举的奇迹与独特记录史末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考试取士,是文人当官的主要途径,考取的就可能日后官...
    一清书简阅读 4,189评论 0 0
  • 我国的科举制度,开创于隋唐年间。 在这之前,秦朝为世袭制,这是世卿世禄的制度,讲究出生门第,民间人才很难在政治上有...
    公子白砚阅读 3,863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