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首小诗开始,认识一个人,王可然。
山野村庄,未必是我们的故乡。
星际寥阔,也未必是我们的远方。
我们能做的,是爱护奔波劳碌的时光,
修习此刻,管束自己的欲望。
等待星辰,带我们留或离开这修罗场。
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王可然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他是家民营戏剧机构央华文化的负责人,他是中国当下最好的戏剧制作人之一,他的作品、市场成绩、口碑、影响力都能证明这一点。他缔造的一系列划时代的戏剧作品,从《陪我看电视》《如梦之梦》《冬之旅》《北京人》,到《犹太城》《雷雨》《雷雨·后》等,一次又一次成为中国戏剧市场的转折点和里程碑。
戏剧是个比较小众的文化娱乐了,在电视、电影、各种视频如此便捷的时代,戏剧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还能焕发生机吗?而一个戏剧制作人是一门手艺活,关键在于搭建舞台和观众之间的通道。他们是一个剧目的启动者、舵手、总设计师。他们负责选剧本,找导演,挑演员,找投资,搭建一个剧组,保证内容的安全和品质,还要敲定演出场地,把关宣传营销、商务、售票……总之,想尽一切办法,保证作品走进剧场、触及观众。
戏剧这种形式几乎不可能带来巨额商业回报;做戏剧,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即便在信息时代,戏剧人仍然用最传统的工匠精神,一点一滴打磨作品;戏剧的变数极大,可复制性低,每一次排练、每一场演出,从人到物,从时间到空间,都有无穷的未知数,任何一个微小的差错都有可能带来毁灭性的事故。
这也是为什么这个人这么吸引我的原因,选择一个古老的行业,面对一个小众的市场,注定得不到高回报的结果,做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为什么?
在这本书《一切为戏剧:央华戏剧制作人工作方法论》里,我认识了一个热情、专注、全能的戏剧制作人,王可然。
王可然操心到什么程度呢?他管戏剧艺术创作,负责选剧本、谈导演、签演员、盯排练、盯演出、盯宣传活动……同时,他还管服化道,管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管谁家的家属生病了,连票务都自己管;年轻人端一杯茶上来,王可然都能一边跟别人说着重要的事情,一边叮嘱这个年轻人,茶不能这么端,得这么拿杯子,轻轻地放……“他永远是这样,同时张罗着一百件事,他是剧组的老爷、老妈子兼听差。”
他找到了从舞台到观众的通道,他挑选剧本的标准是通俗化,他心目中的通俗是推动时代的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主流意义。在文化行动和文化思潮中,通俗文化应该是直白有力的,能带动大众一起往前走。在落实剧本的表演和观众的联系上,他提出“情感消费是生产力”,让作品的表现的每一个环节都让观众产生情感的触动。他把戏剧产品化,而产品的核心他说是“真”,不是真诚而是冷酷而朴素。
这是一本方法论,所以很详尽地介绍了王可然是如何选演员、如何和导演协作、如何带好一个创作团队的、怎样开拓市场的具体方法,在这些操作的背后,最令人引起感动的还是人,是王可然从宏观上掌控着央华的选剧品味,从微观上抓各种事物的落实,在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现象级的作品的同时,也培养出一支稳定的队伍,调教出一个个多方位的人才。他为什么能保持如此高的创造力和行动力?如此不厌其烦的工作?如此超负荷运转而不放弃?
你不得不承认,有些人是自带使命感的,他强烈的热爱让其狂热地投身于一个领域,发光发热而甘之如怡。朋友问王可然,“你这样劳累会不会死?”他说:“我不做这些活着又有什么意思?”
也许在每一个行业,都有着这样一个人,他发自内心地热爱,他专注于提高这个行业的水准,他致力于做出满意的产品,他奉献自己的所有而不计得失。
我很向往这样的境界,很佩服这样的狂热,很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有不管不顾全身心投入的事,做一个纯粹的真我。这本书是一个人物访谈,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