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劳动变成劳动教育
有劳动无教育,老师仅仅设计了劳动任务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老师的作用发挥,那就是课堂教学的引导。
作为新课标下单独独立出来的一门学科,虽然是新学科,但是老内容。因此教学方式上要与综合实践上还是略微有一些区别的。劳动是一门实践性、 综合性很强的经验课程 ,强调“做中学 ”“做中思” “做中悟”的学习方法 。劳动背后的文化蕴意、价值导向和核心素养,需要教师的精心点拨,学生才可能会有唤醒意识 、情感共鸣、反思感悟、豁然开朗的的高端体验 ,从劳动的疲惫中解脱出来 ,深刻体悟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
点拨是当学生在思维、理解、 语言、表达遇到障碍时,教师要用精炼、恰当的方法 ,给予适时、适当 、适度、适切的指导 ,帮助学生突破能力障碍、情感障碍和思维障碍 ,使之思维更流畅、表达更生动、 理解更深刻 。
既要有点,更要有拨——
点: 启发引导、案例比较、生活情境聚焦主题、科学思维 、变化视角
拨: 剥开迷雾、概括要点、 澄清思想
总结特征、豁然开朗、 发现规律
教学点拨的四种作用 :
①破解障碍 搭建阶梯 引向深度参与
②设计问题 循循善诱 启发深度思考
③案例教学 归谬正误 尝试深度认知
④变化角度 发散聚合 达成深度学习
学生受限于自己的认知水平 、知识积累 和生活经历 ,对劳动背后的文化蕴意、 价值导向和核心素养,认识不够、理解不透,需要老师进行适时、适当、适度、适切的点拨指导,既不能做成德育说教,又不能坐失教育契机 。
迷茫时的点拨犹如光亮 ,让人看到理性的光芒 ; 困惑时的点拨 犹如启发 ,让人察觉智慧的灵动 。
可以说劳动教育如果没有了教师的点拨, 就如同学科教学丧失了灵魂 。
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尝试项目学习为活动和学习方式。
劳动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 体验性和导向性的特点,需要学生“出力流汗”、亲身体验。深度参与就需要好的活动方式,而项目式、主题式就是最常见的活动方式。
①目标明确 导向清晰
参加劳动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劳动任务 ,掌握劳动方法 , 重点在于培养劳动观念 ,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方法,提升劳动品质,塑造劳动精神;
②任务分配 项目学习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模仿操作要领 ,掌握劳动技能 ,还是通过项目学习的方式 ,实现“树德、增智、强体、审美”的综合教育功能。很明显 ,综合功能绝不能依靠单一的学习方式来实现 。
项目学习是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 ,也是劳动教育经常使用的劳动方式 ,它把学习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呈现一种动态的变化 。项目学习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问题为导向,任务为纽带,合作为途径 。教师要明确任务 ,提供关键素材, 构建一个学习环境,同时组织学生团队在这种环境里解决一个开放式的问题经历来体验学习 、推进学习。
项目学习重在组织学生探索现实世界的问题和挑战,旨在提升学习者的学科知识 、沟通技巧 、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习者正向积极思维、问题解决、团队协作的能力, 在这个探究、思考、体会、感悟的过程中,领会到更深刻的知识和技能 ,体悟到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与蕴意,以进一步提升计划项目以及执行项目的能力,提升团队建设与合作的能力,尤其是提升劳动要素整合力和劳动实践创新力 。
“做中学”是项目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一 。“做中学”强调的是一项活动 ,项目学习 则强调的是一组类似的活动 。洗脸是一种活动 ,把洗脸、刷牙、叠被子、 整理书包,所有上学前的准备工作组合到一起,就是一个劳动项目,它要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
③实际体验 具身学习
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 ,感受劳动的艰辛 ,丰富劳动的情感,尊重劳动的成果 , 分享劳动的快乐,体会劳动的光荣,体验劳动的情感 ,体悟劳动的意义 。
④有机融入 跨界学习
劳动教育的项目设计、具体任务要有机融入学科教育和学校文化,要融入学生社团和校本课程,还要融入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使劳动教育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