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今天的读书笔记之前,我在网上看到一则视频,说主角儿,为了梦想,在家坚持创作30年,被质疑“啃老”。
说实在,这条信息带给我振动,带给我思索。
我们平时也许都会说,要坚持梦想,要坚持写作。像这位主角儿坚持30年的创作,光说他这份“坚持”的韧劲,比我们很多人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比“今天试这个梦想,明天再试那个梦想”的人,其实,他更有目标。
有目标,很好。但是,后面的问题来了。这份执着的坚持,是用什么换取?用什么维生?这就是众人对主角儿质疑的地方。
用什么撑起写作的梦想?这很现实,很客观,而且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重新写作之前,我确实想过这个问题。
我重新开始写作,告诫过自己两点。
一是关于“坚持”的问题。
这次写,不能写一下又停了。不能写着,觉得没有进步,又放弃了。更不能一碰到突发事件,被妥协,断了笔墨。
总之,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心里始终要安放写作的长久之计。写作不是一年、两年,而是抱持着活多久,写多久。写到活不动了,写不动了,为止。
二是关于“生活”的问题。
有了“坚持写作”的信念,这是第一步。而第二步,是要考虑如何去夯实第一步。即坚持写作的基础,那得先要自己能够养活自己,能够活下来,能够正常过活。
之前,听人说,全职写作。其实,放弃工作,空空如也,没有任何收入的全职写作,我不赞同。
除非全职写作完全可以保障生活的正常运转。再者,不工作,不用父母的钱,也有其他方面的收入,支撑得起在家全职写作。
我个人觉得,一个人只要能够自身经济独立,至于TA发展什么喜欢的,诸如写作、绘画、手工等兴趣爱好,那纯属个人自由,别人无权干涉,也无权非议。
自己靠自己的力量,支起的坚持,撑起的梦想,我认为更为心安理得。
说白了,人活在世,短短几十年,一个“安”字,当是重要。
心安了,没有什么亏欠和内疚,心无挂碍,我觉得反而更利于精神创作。
以上是我的一点想法。接着,我们还是回到今天的读书笔记上。
今天读的一文是纳塔莉的《让手动起来》,我总结三点感受,如下。
第一,写作与时间。
写作这项技能,它需要“慢功夫”,就是慢慢来,沉下心,忍耐得住孤寂无望的日子。最好能够像个打不死的“小强”,怀有越挫越勇的胸襟。
再不然呢?
写作,还要生得一张“厚脸皮”,不怕别人低瞧,不怕别人批评,不怕别人唾弃。但自个儿的心里,却要像一面明镜似的,应该往哪里去努力,去苦练创作功底。这得明白四达。
写作需要时间的积淀。对写作一定要有耐心。对写作耐心,也是对自己生命的耐心。
像开头那位坚持30年创作的主角儿,我其实很尊重他这份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他说,这些年他写小说,写歌词,写剧本,从来不敢虚度一天。
在写作历程里,不虚度每一天,多珍贵!这是我所要学习的写作态度。
第二,写作没有等级划分。
写作对于每个人都具有平等性,不因为性别、地域、年龄等,划分能否写作的界限。尤其,互联网与自媒体发达的现在,只要想写作,都能够全民写作了。
纳塔莉对于写作这件事上,众生平等。她说:“你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又怎样?第二天醒来,还是得开始写另一个故事。”
所以,每个想写作的人,千万不要畏惧写作。去写,就好。
第三,纳塔莉的写作宗旨:闭上嘴,只管写。
身为作家、编辑的多克托罗说过:“计划写作不算写作。列提纲,做调查,和别人聊起你在做什么,这些都不是写作。写作就是写作。”
对,写作就是写作。
好好写作,认真写作。让写作成为我们的一种生命状态。
上述三点,是我读纳塔莉《让手起起来》的感受。
下面的第四点,是我个人的想法。
第四,像以前投稿纸媒那样去严谨写作。
记得以前,互联网没普及。写作投稿的途径:通过纸媒,比如报纸,杂志等。
那时觉得能够投稿被录用、被刊登,不计稿费多少,只要拿着那张散发着油墨香味,铅印自己名字的报纸——真是看了又看,读了又读,百看百读而不厌。
如今,互联网的发达,带动自媒体诞生,人人发布写作便捷。就算不去其他自媒体平台投稿,个人也可在第三方平台注册帐号写作,或者直接开通个人自媒体平台公开写作。
互联网的红利,鼓舞一大批人写作。写作的人多了,写作质量可能良莠不齐。
这时,我觉得,我们自身更要以严谨、自律、端正的写作态度去写作。像以前对待纸媒投稿那样去写作。不浪费写作资源。
摘抄本书语句:
1、写小说不像拉拉链,写一段拉上一段。你得维持读者的注意力,最好的办法是进入人物的生活。
2、我对我的学生说,你不可能种一粒草籽,然后就能拔出一棵草。事情不是这么发展的。我们得耐心地等着草籽发芽生长。需要的元素有很多:阳光、白云、土壤、昆虫、种子。写作也是一样。
3、从眼前的事物获取提示是个好办法,这能让写作变得生动。
4、在写作这项竞赛中,只与自己最好的时间赛跑。
5、写作是一种民主行为,没有等级划分。你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又怎样?第二天醒来,还是得开始写另一个故事。
6、我们需要的不过是让手在纸上移动。不要目中无人,觉得你得找个伟大的人一起写。谁是伟大的人?随便找个人,开始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