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
有本书叫《父母的语言》,作者达娜·萨斯金德博士和她的团队发现,在孩子三岁前,父母对他们说的话直接影响其大脑发育。换句话说:父母的语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脑。
我很庆幸自己看了这本书,即便靖哥哥已成年,和她说话时我仍会下意识停顿半秒——生怕某句话不小心成了她未来的心理负债。现在哪怕和靖哥哥电话聊天,感觉到她的停顿,我就会问:“刚才哪句话让你不舒服了吗?”
2
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不论有没有文化,说话真的不是很中听(靖哥哥说很难听)。
闺蜜被项目计划书搞得头晕,让我去帮忙调整一下,做好文件后,她准备去医院看妈妈,结果一查车限行,买的蛋白粉也没到货,就给妈妈打了个电话,解释一下今天不去看她的原因,结果妈妈在电话里回一句:“你都好几天没来了,你就是不想来!那你以后都别来了!”
闺蜜举着手机的手指突然僵住,脸色煞白,那句“以后都别来了”像块烧红的炭,烫得她半晌没出声。我轻声说:“阿姨这是想你了,说的是反话。”可她眼圈还是红了,轻声嘟囔一句:“有话就不能好好说吗”。五十岁的人,被妈妈一句话扎得像个手足无措的孩子。
你看,语言暴力从不挑年龄——对三岁幼儿是脑神经的剪刀,对五十岁大人是旧伤口的盐。
3
跟蓉蓉好几天没联系,想着问问她怎么样,就看到她发来的微信,跟她语音聊了会天。我理解她的担心,女儿在康复过程中,怕女儿疾病复发,所以多方寻医问药,也很尽心地在照顾着女儿。这次找了个很好的中医大夫,有个团队一起来治疗心理疾病,服用中药的同时,还有心理辅导。她们在严格执行大夫的要求。我祝福她们。
可当听她说到,她很认真地跟女儿说:“我跟她说了,愿意治疗我就陪着,要是放弃,我就送她去养护中心——我也该过自己的生活了。”我心里有隐隐的不安。
我问她女儿怎么想,她说:“女儿是同意的。”可心理康复如同接骨,需要语言石膏的固定。那些“养护中心”、“想要的生活”,简直是往骨缝里浇冷水。一个还在对抗心魔的孩子,听见妈妈说“没有你的未来”,该怎么往每个伤口上分配药量呢?
4.
三岁前被语言塑造的大脑,成年后仍在执行那些早年的程序。闺蜜妈妈脱口而出的埋怨,蓉蓉精心计算的“退路”,都在证明:童年接收的语言,终将成为我们对自己说话的方式。
所以我现在会对着挂断的电话发呆,回想刚才有没有哪句话,可能变成靖哥哥未来某个深夜的自责;会在发微信前删掉“你总是”,换成“这次是不是”……
5.
妈妈的语言从来不只是声波的震动——它是刻进骨髓的生存脚本,是成年后夜里突然惊醒时的那阵心悸,更是孩子走向世界时,口袋里第一块干粮或第一道枷锁。
而我们要做的,不过是蹲下来,把那些脱口而出的刀剑,熔铸成一把回家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