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被新教改搞懵了!!!
新的教学改革正在中、小学全面铺开,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代替以往的教学模式。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个大方向迟早会到来,只是谁也没有想到会这么迅速,感觉就像是刚听到个小道消息还在讨论还在消化中,结果瞬间国家就出台了“新教改”,旗帜鲜明地确立了未来教育的方向。于是,从国务院顶层设计到各教育部门再到学校,紧跟政策,绝不松懈。
纵观这个方向的宏观趋势——放眼全世界都是科技+教育+人才培养的比拼,确实刻不容缓、时不我待。而今的中国已经是雄狮在卧、复兴在即,未来想要在世界上有足够的竞争力,现在就必须先入局,主动接受这样的选择。只是当我们回到现实,发现家长和老师对新教育模式忧心忡忡,一下子还不能快速适应现有的教育局面,因而心理上愈发焦虑。但是,时代像一列高速快车,不会按照任何人的想法和要求放慢前进的速度。在时代的趋势下,我们所能做的只有“臣服”。
那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新教改后各个学科的特点:先看学科中的江湖老大——“语文”:这个科目开始着重强调学生的知识面维度,不仅有高度,同时还要有深度及宽度。在考核中对孩子的阅读量以及文学素养的能力、对生活对社会的关注,都有很高的要求。通俗地讲就是——学的不考,考的看思维转换能力。这让我们那些不喜欢阅读或阅读能力弱的孩子叫苦不迭。阅读很重要,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密密麻麻的“万字箴言”,对每个考生都是一次视觉冲击。不仅要看完,还要看懂,看懂不够,还得做题。如果我们的孩子每分钟的阅读速度在500字左右,那看完高考试卷则需要用掉六分之一的时间,更不用说再加上思考和分析、判断,孩子真没有太多时间去完成所有的答题,那么分数就显而易见了。
看到这里,很多家长和孩子就会想:好吧,既然文科的框架太大,那就把精力集中在理科吧。然而,事实发现:理科更是新教改的重点方向,其中不但加强了对于思维能力的训练、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对理解、分析、判断以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要求更高。也就是说理科不但加强了对抽象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推理论证等数学能力的要求,同时还要具备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快速的直觉判断能力。所以大家懵了:这还是单纯的理科吗?感觉这理科想学好,语文的底子一定要够啊。是的,这正是这次新教改提倡的“跨学科教学,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又一次对阅读理解能力的暴击。敲黑板——国家加大理科学科的建设,代表着对于未来科技人才的需求增大,国家需要的不再是靠刷题就能跻身名校的“伪学霸”,而是思维活跃、有创新精神和理解分析整合能力全面发展的孩子。特别是关于“创造性思维”这个关键词,明确强调“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与复合型思维共同运作的过程,是人类左右大脑皮层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形成高水平的创造性思维”。因而,让孩子的左右脑协调发展,在发展逻辑思维的同时,注重形象思维的共同发展,也是未来人才的必备的标配。
上述两门学科的新教改已经刷新了家长们的认知,直呼:伤不起,现在的孩子太难了!是的,我们已经进入了AI时代,以后我们的孩子是与AI共分天下,如果不在大脑这个软件上胜过AI,那么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接下来咱们再聊聊英语:三年级的英语教改已经颠覆了很多人的常规观念,几乎变成了纯英文教学。虽然这一举措代表着我国正在向国际化培养输送人才的信号,但却让英语老师和众多家庭苦恼不已——因为在很多中小城市边远地区我们本身的语言环境不够,一个星期就三节左右的英语课,真的无法满足孩子英语口语的练习,那么地域的优势势必拉开孩子之间的差距。这个尖锐的矛盾怎么解决?!值得人深思。
说心里话,在这一系列改革当中我真的很担忧:首先,以前是初中毕业开始分流,而现在的分流低到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感觉有些孩子就不容易看到希望了。试想:一旦孩子上初中后的成绩赶不上来,势必要往中职去培养了,未来就有可能与机器人竞争迎宾员,站在门口对着客人弯腰鞠躬喊“欢迎光临”,这个真的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其次,三四线城市或者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学水平跟不上,这样一来几乎大部分人都会被淘汰,寒门出贵子的可能性会越来越低。再者,教育的改革确实让自身学习力很强孩子有了施展空间,未来可以报效国家。可是人的大脑到十八岁才真正完全发育成熟,提前分流会让那些后知后觉的孩子错失了很多机会,难免会让一些孩子因错失良机而失去了成为栋梁之材的可能。真的是可惜!可叹!
中国讲求的是“根”的文化,我们生儿育女是为了传承,更是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成龙成凤”,承担起家族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