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擘画育桃李 精研备课筑根基(修改)

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征程中,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使命。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将其视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旨在通过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创新,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支撑。到2035年,教育家精神将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成为常态,教师职业将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

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之际,语文学科作为学科之首,承载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传承文化精髓的重任。第一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组立足于国家政策与学校教学核心思路,以匠心精神擘画学科发展蓝图,通过精研备课筑牢教育教学根基,致力于打造一支具备高超教育教学艺术的优秀教师队伍,实现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和谐发展。下面我将从学科规划与建设、自主备课两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一、学科建设:构建三年一体发展蓝图

(一)课程目标:聚焦核心素养,分层培养能力

学科组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引,明确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具体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四个维度。该标准着重强调通过课程实施培育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文化传承与价值认同意识。为实现这一目标,课程体系采用分阶推进策略,依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制定差异化的年级教学目标。

1.初一年级:着重夯实语文基础能力培养,系统开展阅读方法与学习策略指导,着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内驱力,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基础。

2.初二年级:在巩固既有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强化自主阅读能力培养,注重文体特征认知与写作能力提升,通过专题化训练实现语文素养的螺旋式上升。

3.初三年级:建立中考导向的精准教学机制,深化试题研究与教学策略优化,通过课堂精讲与课后落实双轨并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发展,保障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二)课程标准研究:深化课标理解,践行育人理念

学科组将课程标准研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核心工程,建立三级研训体系:首先要求教师开展自主课标研读,完成文献研读笔记;其次通过备课组协同研究,将课标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最后借助名师工作坊专家引领形成理论实践融合的教学范式。此过程强调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致力于构建开放多元的语文课程生态。

1.个体研修维度:实施“三个一”工程,即每位教师完成一份课标学习心得、设计一个课标实践案例、进行一次组内课标研读分享。

2.集体研修维度:进行备课组课标研读落地分享,采用“课标-教材-教学”三位一体分析框架,确保教学目标与内容科学衔接。

3.专家引领维度:每学期组织一次课标实践研讨会,邀请工作坊理论导师进行课例诊断,建立问题导向的课标实施改进机制。

(三)学科活动规划:多维课程拓展,深化素养培育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科素养,学科组构建了“基础型-拓展型”二级活动体系,重点开发三个维度的学科活动:一是,成立专业学科社团;二是,实施大阅读工程。通过结构化活动设计,实现课内外学习的有机衔接,拓展语文育人空间。

1.社团建设机制:遵循“双轨并行”原则,初一备课组重点建设汉字文化社团;初二备课组侧重文学经典研读社团,实行“方案设计-过程记录-成果评价”的细致管理,确保社团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与拓展。

2.学科活动体系:建立年级差异化活动矩阵,初一年级开展“汉字书写竞赛”“名著可视化创作”(含思维导图、手抄报等形式);初二年级实施“深度阅读分享”“经典诵读展演”;初三年级组织“限时写作竞赛”“古诗文专题默写大赛”。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与综合能力,确保了素养培育实效性。

(四)教师队伍建设:梯队培养模式,促进专业发展

学科组实施“三维四阶”教师培养工程:三维指师德修养、教学能力、科研素养协同发展;四阶包含新手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成长路径。通过设计教师专业发展方案,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全面提升师资队伍专业水平。

1.骨干教师发展工程:

(1)师德引领计划:通过教育叙事研究提炼典型育人案例,形成可推广的师德建设经验,营造高尚师德的良好氛围。

(2)教学示范工程:要求骨干教师每学期完成“三个一”任务:开展一次县级以上公开课、主持一项课题研究、指导一位青年教师,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2.青年教师培养体系

(1)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实施“五课”研修制度(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建立课堂观摩体系,通过教学大赛促进教学反思能力提升。

(2)师徒协同发展机制:深化“青蓝工程”实施,明确“共同备课—相互观课—协同科研”的具体要求,师徒通过每月共备1节课、每周互听1节课、每学期撰写1篇教学反思等方式,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新手教师的快速成长。

(五)高效课堂构建:教学模式创新,提升育人质量

学科组构建“三环六步”自主课堂模式:预习导学(目标定向、自主探究)、互动研学(合作释疑、展示交流)、巩固拓学(检测反馈、迁移应用)。该模式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通过结构化教学活动设计提升课堂效能。

1.备课研究机制:严格执行4+1高效自主课堂“三备两研”制度(个人初备、集体研备、个性复备),建立“课标-教材-学情”三维备课分析框架,运用极课数据精准诊断学情。

2.课堂实施策略:根据不同文体特征设计差异化教学模式,说明文采用“概念建构-方法迁移”路径,文学作品采用“审美鉴赏-创意表达”路径,古文教学采用“文脉梳理-文化探究”路径,严格控制讲授时间在15分钟内。

3.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四精四必”作业管理制度(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实施“三级”辅导机制(集体辅导、小组互助、个别指导),运用极课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教学。

二、教学准备:自主备课体系建构与实践

(一)自主备课的理论内涵

自主备课作为教学专业化的核心环节,包含三个认知维度:课程理解力(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学情诊断力(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设计力(教学活动组织)。学科组构建“个体钻研-集体研讨-反思改进”的螺旋式备课模型,强调备课过程的研究性与创造性,为高效课堂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二)备课实践范式:以《小石潭记》教学为例

今天主要选取经典文言文篇目《小石潭记》进行备课实践分析,确立三维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维度——掌握“篁竹、清冽”等12个文言实词,“以、其”等5个虚词用法,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2.思维发展维度——解析“移步换景、寓情于景”的创作手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3.文化传承维度——探究柳宗元“寓居心境”与儒道思想关联,培养文化批判意识。

1.课标与教材分析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要求,重点落实“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目标。通过研读统编教材单元导语及课后习题,明确编者“山水抒怀”的单元主题设计意图,确定“文言积累—写法鉴赏—文化探究”的教学梯度。

2.教学资源整合

构建“三位一体”资源体系:基础层(教材、教参)、拓展层(《柳河东集》选段)、创新层(博物馆资源、VR山水实景)。特别开发“文言文学习支架”,包括思维导图、情景对话剧本等辅助工具。

3.学情诊断方法

采用“前测+访谈”的复合诊断法:设计文言字词辨识度课前预习测试,开展“古典山水文学认知”问卷调查,实施小组焦点访谈,精准定位学生在文言句式、情感体悟方面的学习难点。

4.教学过程设计

构建“四阶”教学流程:①诵读感知(配乐范读、节奏划分);②文言梳理(小组攻关、疑难标注);③审美鉴赏(微专题研讨、比较阅读);④文化探究(跨文本互文解读、当代价值讨论)。

(三)集体备课机制

实施“三轮研讨”制度:首轮主备说课(说目标、说结构、说策略),二轮质疑重构(问题诊断、方案优化),三轮定型共享(形成共性教案与个性修改空间)。

(四)教学反思体系

构建反思模型:目标任务与教学行为效果评估。要求教师撰写反思时至少包含两个改进建议,总结经验教训,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品质。

三、成果与展望

通过三年一体学科规划与建设以及自主备课的深入实践,学科组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课堂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学科活动丰富多彩,育人效果不断增强。

然而,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之路永无止境。在未来的征程中,我将继续秉持“匠心擘画育桃李,精研备课筑根基”的理念,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不断深化学科建设,优化自主备课流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打造更加优质团队,通过持续创新,推动语文学科建设向内涵式发展转型,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范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