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已经是70岁的老人了,他的徒弟也已经年岁不小了,但他的政治理想还未完成,但是此时的他所拥有的时间已不多了,那么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中,他能完成自己的志向吗?
在鲁哀公12年,50岁的伯鱼(孔子的儿子)死了。不仅是他的儿子死了他的弟子颜渊也死了,颜渊的死让孔子非常悲痛,他甚至想让老天将自己也带走,他的弟子觉得孔子这样的情绪是有些过的,孔子说:“我不为他感到悲痛,还能为谁而感到悲痛呢?”为何呢?颜渊虽是孔子的弟子,但在孔子心中也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弟子。孔子清楚自己已经没有多长时间了,但此时他的政治抱负还没有完成,他知道自己可能无法完成了,但他不可能就此放弃。颜渊是他的弟子,同时也是最理解他的人,为何这样说呢?在陈蔡绝粮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对孔子的礼做出质疑,而颜渊是唯一一个理解孔子心中所想,外在表达的人,所以在孔子心中颜渊便是他的接班人。他可以将孔子的精神传播下去,但颜渊却死了,所以他的精神可能就无法完整的传承下去了。他惋惜颜渊的生命,也惋惜他的精神。孔子的弟子见到孔子如此悲痛,但却不懂孔子为何悲痛,他们见到老师伤心,便要将颜渊厚葬,厚葬是贵族才享有的特权,颜渊只是一个普通人。并且厚葬只是外在的隆重,但是他是没有精神上的意义的,孔子所看重的,所悲痛的是颜渊的精神,他不需要外在的东西来支撑,而厚葬不仅不合礼法也没有意义。颜渊的死对于孔子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内心的悲痛已无人可理解,他内心所表达也无人可真正理解了。
在颜渊死的第二年,孔子的另外一个弟子子路也死了。子路是一个直言不讳的人,它可以将自己内心的质疑,甚至是对孔子礼法上的全部表达出来。但是他的内心对于孔子的道也是深信不疑的,他也从来没有质疑过,他将这种道视为一种信仰,自己作为这种道德的信仰者。颜渊与子路在孔门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他们两人代表的角色也是不可缺少的,而两人的死让孔子更加难以完成他的志向,他年岁已大,却缺少可以帮助自己传播思想,追随自己信仰的人,那么接下来的路又该如何去走呢?
孔子后来生了一场很严重的病,他的弟子子贡来求见他,孔子正在散步,他便对子贡说:“赐,汝来何其晚也,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天下早已没有了道,也不再安定,在这个乱世却没有人真正可以理解他。孔子说:“莫能宗宇”世上没有人理解他,理解他的人一定是有的,但也并不多,比如说颜渊,但颜渊死了,现在没有人真正可以理解他传播的东西,也不会遵行仁道。这并不是天下人的错,也不是孔子的错,天下人个有出路,他们的出路不分对错,有的人为了自己,有的人为了国家,但真正可以像孔子这样为了天下而做出选择的人也并不多见。他们所有人的做法虽然没有对错,但是却有高低,孔子的做法当然是最高的。有的人知道孔子想将礼乐传播于天下,但却不懂为什么,有的人知道礼乐,却不支持礼乐,甚至有些人认为孔子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他们有些人为孔子的才华感到惋惜,他们真的不懂孔子,不懂孔子推行的东西,不懂孔子其人。就像鲁哀公,鲁哀公惋惜孔子,惋惜孔子的才华,但是却还是不懂孔子的精神,他认为礼乐是无用的,也不懂孔子为何推行礼乐。
如果时代的人可以真正理解孔子,孔子就不必做那一盏孤灯。但是让他人真正理解仁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时就可以完成的,l用一生去推广礼乐、推广仁心。孔子无法用一己之力去传播仁心。孔子没有错,他的一生都是伟大的,他是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火,留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