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六十多岁的时候接连失去两个最重要的人,分别是他的儿子伯鱼,与他最喜爱的弟子颜渊,伯鱼与五十岁的时候就死了,这正是中国人所最不爱待的,白发人送黑发人。
在鲁哀公十二年时去狩猎,叔孙是鉏商,获得了一物,孔子观之,乃是麒麟,叹曰,吾已矣夫。麒麟原本是如此,祥瑞事物,为什么孔子会哀叹呢?因为麒麟被捕获了,而如此祥瑞的事物,被困住了,这个寓意也是不好的。并且当时礼崩乐坏。
坏事总是说来就来,而且后面有可能会跟着一连串。
在同一年里,颜渊也死了,孔子恸而哭,并且他还不能厚葬颜渊,因为颜渊既不是他的家人,也不是士大夫,所以只能普通的葬殉。孔门的人想要厚葬颜渊,孔子他阻止了,虽然他打心底里想要厚葬颜渊,但孔子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推行仁政的人,所以绝对不能做出这种违礼的事情。但是他的门人还是这样做了,他却没有生气。这也就意味着孔子有很强的克制心里,虽然孔门的人把颜渊厚葬了,这是违礼的事情,而孔子又不愿意做出,但是做出了,他也没有生气,就代表着他是真正打心眼里喜爱颜渊的,可是他却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去做这件事情。这令我很佩服他。
而子路的死,是死于他的固执。其实子路可以不死的,子高回来告诉子贡说卫国发生内乱,我们赶紧跑路吧,但是子贡却拿着剑冲回了魏国,想要平定叛乱,但是他以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做到这件事情的,可他还是回去了,并且已杀掉了很多敌人,但毕竟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架不住人多。死于乱兵之下。
其实如果子路不死的话,传承大道这个位置,我认为交给子路是最合适不过的,因为他对老师的大道坚信不疑,并且在老师绝粮与陈蔡之间的时候,他质疑老师其实并不是因为他真的对大道感到了疑惑,其实是出于对老师的心疼,毕竟真正的君子是不会这么狼狈的,而孔子就是一个推行仁政的君子,可是带着弟子如此的狼狈,还被别人说是丧家之狗。子路就是孔子最忠实的信徒,他连死的时候都是想到了老师说过的君子可以死,但帽不能歪,于是他死的时候把帽子带正再去赴死。这样的学生真的让老师充满了幸福,只可惜他死了。
直到后来孔子他生病了,子贡求见,子贡到了孔子的床前,孔子却责怪他说你怎么来的这么晚?昨天晚上我梦见我被祭祠了,我怕我差点就再也见不到你了。其实孔子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并且贤者就有七十有二人,所以根本就不用慌张,但是真正的深深了解孔子,并且对这个大道坚信不疑的,有可能只有子贡了,或者也有可能是所有自己喜爱的弟子都不在,自己会觉得很无助,才会责备他,因为仅次于颜渊与子贡他们的,还有子游子夏等等…
没想到七日之后,孔子他真的死了…
孔子在最后一刻也没有推行仁政,他的大道是让国家庶富教。君王与人民都有错,当时所有的国王都没有改革的心态,要么是沉迷美色,要么是昏庸残暴。并且就算君王有这心,大权也都在士大夫与武将手中,所以确实在当时,每个君王都应该对自己的权利无所制,但是不能太分散,否则如果有人叛乱,自己连平定的实力都没有。可是当时的人根本就没有人想过这一点,而且从物质层面来看,好人有好报,而孔子所认为的道是不可以退的,所有人对着大道坚定不移,具体的方法是可以改变的,但是整体是不可以退的,而在商朝的角度,在工利的方面是有道理,在价值上是有高下,但是没有对错,所以孔子绝对不会退守大道。
在某种程度上,孔子的失败是必然的,这些正道其实都是应该或不应该的事情,孔子就像太阳与灯,因为孔子、太阳、灯泡,这三者都是在不管任何时候都是散发着光芒的,孔子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而孔子他真的莫能宗予了吗?我认为在某种角度上,他宗予了,并且在五百年后,他的大道也被发扬光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