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孩子-怎样纠正孩子的无理与对抗?

当孩子们展现出无礼甚至大胆对抗的一面时,父母有两个选择,一是把孩子的表现看作对我们的不尊重(“孩子不尊重我”),二是把这一表现视为孩子未能成功调节自身情绪的结果(“孩子此刻心里很难受”)。 父母们很容易选择第一种视角。这是一条更明显、通常也更加难以撼动的思考路径。但是,你可以想想你自己,你为何有时会对人无礼?你为何会跟上司顶嘴甚至抗命?对于这类问题,我总是得到相同的答案——我觉得自己被误解了;我希望自己能够“被看见”,但希望落空了;我感到很难过,因为别人并没有认真听我说话,我跟那个人的关系在那一刻也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了解了我自己为何会情绪爆发之后,我就更加明白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无礼或对抗言行了。 假设你告诉7岁的儿子亨特上午不能玩电子游戏,可你吃完早餐进入客厅,却发现亨特正在玩电子游戏。如果我们把孩子的行为视作对我们的不尊重,我们就会这样想:“我说过不能玩!亨特把我的话当空气吗?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根本不尊重父母!”不被尊重的感觉是很难受的,于是大多数父母都会产生大吼大叫或实施惩罚的冲动。这并不是因为这么做能让亨特重新尊重我们,而是因为身为成年人的我们无法忍受被孩子轻视,于是我们就会借助惩罚来宣示自己的权威,以此来让自己好受些。 但是,如果我们把孩子的行为视作情绪失控,我们可能就会这样想:“亨特特别想要一些东西,但是我说不行,于是他无法忍受这种想要却得不到的感觉。我得好好跟他聊聊,把这个问题解决掉。还有,我想知道我们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这才导致他不听话。”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是很差的。情绪越强烈,孩子就越是无法调节。所以,在情绪爆发时,孩子一般不会通过表达来宣泄,也不会借助深呼吸或者放空自己来整理心情(我们只会期望成年人这样做),而是容易表现为亨特的大胆对抗或法拉的“我讨厌你”。情绪越强烈就越有可能表现为这类言行,而这样的言行往往又会让父母把孩子推得更远,例如“你不能这样对我说话!”或者“马上回你的房间去!”于是,我们陷入了恶性循环:孩子无礼让父母生气,父母生气让孩子觉得自己被误解,也让孩子感到更加孤独,误解和孤独继续让孩子的情绪变得更坏(别忘了,孩子受不了的与其说是情绪本身,不如说是独自承受情绪),进而导致孩子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言行。 作为父母,我们必须努力把孩子欠缺情绪调节能力所引发的表现(例如无礼和对抗)与他们非常真实也非常正常的情绪(例如愤怒和悲伤)区分开来。我们必须学着透过表现看本质,把孩子的出言不逊视作他们对理解的渴求。我们也必须改变想法,不再认为倘若不惩罚问题行为,它就会变得更严重。即使不惩罚,问题行为也不会得到强化。有人认为,如果我们“放过孩子,不去惩罚”,他们就会知道“跟父母这样说话是可以的”。这种看法把人类的行为看得过于消极,我是无法认同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设你刚刚度过了非常不顺利的一天,你的伴侣问你有没有把洗碗机里的碗碟取出来,于是你回答:“我今天都要忙死了,没工夫收拾洗碗机。你不会自己做吗?”这时,你的伴侣既没有反唇相讥,也没有责怪你的无礼,而是说了下面的话:“这话好难听呀。不过,亲爱的,肯定是有些事情让你觉得受不了,你才做出这种反应。跟你的语气相比,你的遭遇更重要。所以跟我说说吧,你今天过得怎么样?我想了解一下。” 你听了感觉如何?接下来,你继续粗鲁地对待伴侣的可能性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如果你的伴侣这样回应道:“我不会容忍你这么无礼。你一个星期不准看电视!”那么我想我们都知道,接下来所有人都不会有好果子吃。对孩子来说,道理也一样。如果我们能用共情和善意来回应孩子的无礼,孩子就会感到自己“被看见”,进而更可能用善意来回应我们。

读后感

这段文字深刻揭示了育儿中至关重要的视角转换:从“权威维护”到“情感连接”。当我们把孩子的不敬视为情绪调节的失败而非对自身的挑战,教育的重心便从压制转向理解。作者巧妙地通过成人自身的情绪反应类比,让人顿悟——孩子所有“问题行为”本质都是未被满足的情感呼救。那个假设中伴侣的共情回应尤其动人,它展现了真正强大的教育不是用惩罚建立权威,而是用温柔接住脆弱。当我们放下“必须赢过孩子”的执念,转而用“我想理解你”的姿态靠近,反而能打破亲子对抗的恶性循环。这不仅是育儿智慧,更是一种深刻的人际关系哲学:看见行为背后的痛苦,远比纠正行为本身更重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