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被讨厌的勇气》一书,我最初了解是意外看到了一位姐姐的解读,那些文字令我产生了很多疑问,后来就想自己来阅读解答。我在读的时候才慢慢了解到这本书属于心理学范畴的一本著作(心理学旨在研究解读人的心理与行为之间的联系,并试图能够在『提升人现实生活的幸福感』方面给出指导),所以我也算意外邂逅了阿德勒心理学。
这本书由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自由作家古贺史健共同写就。本书以希腊哲学的古典手法“对话”形式呈现,客观真实地记录了青年(古贺史健本人)与哲人(岸见一郎先生)关于阿德勒心理学的讨论与解读。书的主体内容即两人进行的五夜的对话,对于青年提出的问题,哲人向青年讲说他对阿德勒心理学的理解。“对话”的形式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尤其是当自己有同青年一样的疑问时。在这个对话,也是辩论中,当自己慢慢地被哲人说服时,我也开始对阿德勒心理学有了初步认识。
正像引言所述的那样,本书主要解答了三个问题,即①人可以改变 ②世界极其简单 ③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
第一夜——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哲人通过批驳弗洛伊德的“原因论”,而以阿德勒的“目的论”取而代之,给出“人何以能够改变”的答案。那么,人不能总以“精神创伤”为理由,把自己当下的“不幸”都归因于过去这个无法改变的因素,比如不幸的童年,而是应该着眼于当下,挖掘那些行为背后个体的动机所在,那么改变自己当下的行为动机,人也就很容易改变了。就像一个“一直沉浸在童年阴影中”的人背后有他的动机,即轻松地维持现状、无需改变,之所以有这样的动机是因为这对他而言是一种“善”(有好处)。这里对“善”的理解:因为不去突破、改变自己很轻松,不需要勇气去攻克难关,所以维持现状对自己是有好处的——不费力。
第二夜——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哲人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概念讲起,尤其是关于孤独的阐述“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让我更加信服: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那么,这里探讨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第一步便是否定“人生是一场与他人的比赛”,即人与人不应该总以敌人的身份相对待,互相比较、竞争、对决并论出一个输赢,因为这些行为会让人很自然地产生不健康的自卑感(自卑情结)以及自负(优越情结),这些都在阻碍着一个人对幸福感的获取。
第三夜——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哲人针对青年的疑问,更深入地讲述解开人际关系烦扰的入口是“课题分离”,即不允许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也不干涉别人的课题。比如,我热心地给朋友提一个建议,那么“帮不帮朋友的忙”是我的课题,而“朋友听从我的建议与否”则是朋友的课题,与我无关,所以我不应该强迫他去践行我所给出的建议。那么,在生活中,这样的课题干涉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是非常常见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第四夜——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在阿德勒心理学中,他对人提出了两个行为目标:①自立 ②与社会和谐共处,那么与之对应的心理目标则是:①我有能力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当“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明确之后,哲人指出要解开人际关系的烦恼:入口是课题分离,终点则是共同体。所以,阿德勒心理学绝不是在引导个体独立于社会之外,而最终还是要和谐地融入社会。那么,向”共同体”迈进,则需要人们开始把对“对自己的执著”(像“一味地追求被认可”、自恋)转变为“对他人的关爱”。人与人之间不再是建立以评价优劣为导向建立的纵向关系,而是通过互相鼓励建立的横向关系(像“谢谢”,就是一种鼓励)。因为这样的鼓励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而“人只有在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时才有勇气”,所以这也是在给予对方去独立应对自己人生课题的勇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第五夜——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从“课题分离”走到“共同体”,中间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去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其中第三个秘诀是我们生活的引导之星!然后,青年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不只应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应该追求个人实现的幸福。而哲人关于个人实现——人人都想要追求的特别优秀的状态 这个问题,回答道“为什么不能甘于平凡呢?平凡并不意味着无能。人生也不需要有伟大的目标,就像“一个小提琴家最初他心里怎么可能装着‘成为小提琴家’这样的一个目标呢”,他不过是在认认真真地去奏好一个音、一首曲,过好他当下的每时每刻,所以他最终能够舞动到达这样一个闪光的地方。”事实上『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并且,蓦然四顾时常常会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吗?』。但这并不意味着享乐、逍遥主义,而是我们更要“认真且谨慎地生活”。没有了遥远的目标,现在的每时每刻都不只是指向终点的准备,都很重要,都需要认真对待。最后,人生是没有什么可以作为常识讲的意义的,就像当灾难这样不合常理的事来临时,人们不会去追问它的意义,而是着力于解决困难。
那么,哲人与青年在辩论中的第一夜回答了“人可以改变”——改变当下的动机,第二、三也回答了“世界极其简单”——分离课题,让人际关系更清晰,第四、五夜回答了“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去为别人贡献,收获自己存在的价值。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被讨厌的勇气”,那勇气具体要从何处体现?最重要的就是打破现状的勇气,而不再是即使心有不满,却仍旧一如既往地抱怨、郁闷、无所作为、保持现状。不过,“勇气”还是可以细化:不允许别人干涉自己课题时,不追求被认可也就是被讨厌的勇气;即使自己受到伤害,也义无反顾无条件地信赖他人(这个他人是自己选择的,并不指所有的人)的勇气;身处辩论中,承认自己错误而不是非要争得胜利的勇气……但我觉得更重要的勇气在于——无论这个社会现实有多么地不理想化,自己都要有勇气开始这样去做,即使没有人合作。这也是心理学家阿德勒一直着力传授的观点。因为只有自己改变了,世界(自己的主观世界)才会改变。
其实,我读完这本书,有挺多也还不懂甚至不认同,比如不能完全用“目的论”取代“原因论”;不明白分离课题,就像不关心别人的情绪,怎么能做到;没有伟大的目标,只是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人们如何应对艰难的现实……不过,有很多观点还是讲得很对的,比如“人生不是一场与他人的比赛”,确实值得学习。最后,磕磕绊绊地写下这篇读后总结,我也很期待大家有想法来和我交流呀!
嗨,谢谢你的阅读,一起加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