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至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其经血虚,受风冷,故月水将来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
痛经: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等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
易患人群:以青年女性为多见。
影响因素:情志不调;受寒饮冷;先天禀赋不足,久病体虚(“久病及肾”)。
病史:有经行腹痛史,或有精神过度紧张,经期】产后冒雨涉水、过食寒凉,或有不结房事】盆腔炎病史及妇科手术史。
西医诊断: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见于月经初潮后不久的未婚或未孕妇女,疼痛较剧烈。继发性痛经可能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慢性盆腔炎、子宫颈口狭窄及阻塞等疾病引起。
中医辩证:
实证:“邪气盛则实”,不通则痛。主症:经前或者行经期间小腹剧烈疼痛,痛处拒按。兼见:小腹冷痛,可放射到股内侧及阴道和肛门,得热则舒,经血量少,色紫暗有血块,舌淡胖苔白,脉沉紧,为寒凝血瘀。
虚症:“精气夺则虚”,不荣则痛。主症:行经期或经后小腹或腰骶部绵绵隐痛,痛处喜按。兼见:腰骶部隐痛,行经量少,色红,伴头晕耳鸣,畏寒肢冷,舌淡苔薄,脉沉细,为肾气亏损。
调理方法:
方法一:
一般痛经时在十七椎(第五腰椎棘突下)有压痛点,先用拇指按压一到两分钟,疼痛缓解后,继而针刺此穴(直刺1寸以内,0.25*25mm针型),或艾灸。可加刺承山穴(痛经时伴有抽筋、脚痛症状),用3寸毫针向上斜刺,起针后可在十七椎拔罐5~10分钟。
方法二:手八卦针法
在手掌根部腕横纹前侧,用手按压会发现一个凹陷,用一寸的针先快速破皮,再向中指方向平刺0.5寸左右,当遇到有结节处先松解结节,再继续平刺,留针20分钟。针刺后用手揉小腹部(动针疗法,动针引气,意念所致,气之所至)。
手八卦
方法三:艾灸法,适用于寒症引起,温经散寒
十七椎,气海穴、关元穴、重灸(五到六公分的艾灸悬灸40分钟到一小时);
伴随下肢寒凉,加三阴交穴。
日常防护:1、经期保暖,避免受寒及经期感冒。
2、经期禁食冷饮及寒凉食物,禁游泳、盆浴、冷水浴。
3、如出现剧烈性痛经,甚至晕厥,应先保暖,再予解挛镇痛剂。
4、痛经汤:生姜10g,红糖10g,大枣10个,熬水5分钟,一次口服100mL即可,在发作时服用,汤下痛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