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说新语》(0101):国自有周公

原文:何骠骑亡后,征褚公入。既至石头,王长史、刘尹同诣褚,褚曰:“真长,何以处我?”真长顾王曰:“此子能言。”褚因视王,王曰:“国自有周公。”

译文:骠骑将军何充死后,朝廷征召褚裒(póu)入朝,要他执政。褚到了石头城,王胡之和刘惔一同来拜访他。褚裒说:“真长(刘惔字),怎么安排我呢?”刘惔回头看王胡之,说:“此人善于言辞。”褚裒就看着王胡之。王说:“国家原来有像周公般的辅弼之臣。”

拓展理解:何骠骑即何充(292—346),字次道,东晋庐江灊(今安徽霍山东北)人。晋成帝时,与庾冰同参录尚书事。康帝立,他避庾氏而出为骠骑将军,领徐州刺史,故称 “何骠骑”。康帝死,入朝辅幼主穆帝。使桓温统领庾部镇荆楚,荐褚裒参录尚书,为时所重,称他不树亲党。性好佛理,崇修佛寺,耗费极多,当时颇有讥议。

褚公即褚裒(303—349),字季野,东晋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郗鉴辟为参军,苏峻事平,封都乡亭侯。女为晋康帝皇后。官征北大将军,镇京口。石虎死,他任征讨大都督率众三万进彭城,后败于代陂,上疏自贬。性慎于言,外无臧否而内有褒贬,桓彝说他有 “皮里阳秋”。

王长史即王胡之,字脩龄,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历官吴兴、南平太守,侍中,丹阳尹。穆帝永和初为褚裒长史。

国自有周公:朝廷上原本有周公。这里以周公比方会稽王司马昱。刘注引 《晋阳秋》,说当时要让褚裒执掌朝政,吏部尚书刘遐劝褚裒让位给会稽王,长史王胡之也这样规劝。于是褚裒力辞朝命,回镇京口。

史上有评:这一则故事,言语不见得精彩,但却颇见分量;褚公的判断、做法,则更令人钦服。

褚裒是康皇后的父亲,这时康皇帝的儿子穆帝二岁即皇帝位,朝中可谓六神无主,康皇后召褚公辅政,理所当然。然而,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何骠骑生前就坚决反对庾亮诸外戚掌政,皇帝也因舅氏干政而颇显尴尬。此番褚公到京,又是外戚问权。另一面,刘惔、王濛都是会稽王司马昱的老友,而会稽王是穆帝的本家。所以刘惔、王濛主动见褚公说项,意谓会稽王是辅政最佳人选,你外戚就不要再乱了司马家事。褚公是有器识的人,渊默有城府,早有“皮里阳秋”之评,听刘、王之言,也就固辞而还镇京口。在这样一些复杂的关系中,王长史的一句“国自有周公”,抵得上千军万马,了却了一场血腥的权力争斗。

感悟:晋穆帝司马聃即位时年仅两岁,朝政由皇太后褚蒜子临朝听政,由何充、蔡谟、司马昱等人辅政。司马聃4岁时,辅政大臣何充去世,太后褚蒜子召其父褚裒(补何充之位)辅政。

褚蒜子与褚裒是父女关系,和司马昱是叔侄媳妇与叔叔的关系,前者是外戚,后者是内亲,很容易造成外戚干政甚至于乱政,造成内亲和外戚两家血腥的权力之争。王长史所说的“国自有周公”,指的就是司马昱。

至于史上有评的“王长史的一句‘国自有周公’,抵得上千军万马,了却了一场血腥的权力争斗”这个说法,我认为太夸张。主要取决于褚裒顾全大局明事理,还取决于他“兼听则明”,即:听从刘惔和王长史的劝说,然后力辞朝命,回镇京口。否则,他既有朝命,又愿意辅政的话,刘惔和王长史的劝说也就失去效用。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褚裒在关键时刻,能克制自己的权欲和利欲,不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情,不想望自己不该想望的东西,如此决断及其做法,令人钦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