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各种病症
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5、温柔敦厚而养胎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
注意:此阴脉,指尺脉。这段是说:尺脉搏动有力,与寸脉有明显的区别,是怀孕的象征;阴阳脉俱虚,指尺脉、寸脉俱虚,而患痢疾的,日日消耗,则为死症;阳脉凸显于阴脉之上,即尺脉出现浮滑,就是阴虚火盛,当多汗,收摄不住。阴虚阳搏,即尺脉已虚;而阳脉(寸脉)有力的,属于火迫血行,在妇人为血崩。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此处“有子”指怀孕。孕脉不是病脉,婴儿如同大阳物,阻隔中下焦,所以阴脉(尺脉)搏动有力,且与阳脉(寸脉)有明显区别,但这种阴脉搏动有力的象,应当圆润、和缓,不是病脉。妇女怀孕后,吃不下饭、呕吐等都与中焦阻隔有关。
我们之所以活得健康,是因为我们能吃,同时还得能化。化食物,也得调元气上来化,所以人吃完饭就会犯困,因为元气都调到中焦化食物,大脑便有点营养不足。怀孕后,胎儿要跟母亲抢营养,孕妈妈若吃多了,调元气来化食物的话,小胎儿就不干,因为他更需要元气元精,于是孕妈妈就无力化食物,只好恶心呕吐以自保。所以不太强壮的孕妈怀孕之初,会有两个现象,要么呕吐,要么嗜睡,其实都跟中焦阻隔有关。怀孕时安静、多睡,就养胎儿。
怀孕初期,气机内收,表就虚,人也许会有感冒症状。这时用干姜葱白煮水喝,再用热水泡泡脚,大睡一觉,也就好了。
一些怀孕期间出现的病,中医有良效,比如晨呕、孕期咳嗽、胎不下等,甚至胎儿先天性心脏病,通过母亲服药都会好转。但有些就无力回天了,比如唐氏儿的问题。
一般怀孕三个月前不宜多做B超。中医认为三个月前为胚,三个月后才为胎。胚虽弱小,但意义重大。孕期间忌情绪波动,尤其是早期,小胎儿是有灵性的,他喜欢安静温柔的环境,可以多听《诗经》等,以其温柔敦厚而养胎。再,怀孕期间有性梦为正常,无须多虑。不要跑医院,正常建档即可。总之,怀孕前三个月一定要静养,杂事一律放下,以自己为重,但也不能太娇气任性。
6、郭玉的看病四难
“阴阳虚,肠死”。阴脉虚指尺脉虚,属于下无收摄之力,阳气脱;阳脉虚指寸脉虚,属于君火不明,肺心衰。上下俱虚,再兼肠,也就是泄泻痢疾等,消耗日久,人就无救了。
下面收不住就是阳气脱。其实对待拉稀这件事都应该小心点,常年拉稀一定要看病,因为常年腹泻会把营养都拉掉了。常年盗汗也一定要看病,因为常年盗汗已不是一个阳气虚的问题了,而是阴阳俱虚。这些全是大病的前兆,属于阴阳俱虚证。
情绪过度紧张,也会造成大小肠的问题
古代有个名医叫郭玉,医术高超,给穷人看病,又快又好,但每给官宦及嫔妃治病,都疗效不好,皇帝只好让嫔妃们穿上破旧的衣服,住到普通人住的房子里,郭玉通常只扎一针,就治好了。皇帝就问郭玉,这是什么原因。
郭玉对曰:“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夫贵者处尊高以临臣,臣怀怖慑以承之。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此其所为不愈也。”
郭玉回答说:“所谓医,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因为人的身体构造最为微妙,要随气血运行的规律施用巧妙的针术。用针之时,稍微有失误就会酿成差错。用针之神妙,全在于医生的心手之间,此中道理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有钱人、尊贵的人都居高临下,一派倨傲,我内心惊恐畏惧,自然无法心神凝聚。在这个治疗过程当中,有四种难处:他们自以为是而不信任我,这是一难;他们平时保养身体不小心谨慎,欲念深重,这是二难;他们筋骨不强健,不能根据病情来使用药物,这是三难;他们好逸恶劳,不愿劳动,这是四难。针刺深浅各有分寸,用针之时若有禁忌,再加上我怀着恐惧的心理和谨小审慎的顾虑,我的恐惧审慎之意尚无尽止,哪里还有什么心思用在治病上面呢?这就是贵人的疾病不易治愈的原因。”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忽略人性。医生的诊费最好是规定好的,我帮你驱病,你助我生活,谁也别欠谁的。
7、阳加于阴,谓之汗
“阳加于阴,谓之汗”。就是阳脉凸显于阴脉之上,即尺脉出现浮滑,就是阴虚火盛,人就会自汗不止。盗汗叫阳不入于阴,大汗亡阳,就会出现猝死。
“阴虚阳搏谓之崩”。阴脉,即尺脉已虚,而阳脉(寸脉)有力的,属于火迫血行,在妇人为血崩。阴脉虚,指脾虚,不统血;寸脉有力,则火迫血行,阳气生发、固摄力量错乱,则妇人血崩。
“崩”和“漏”不一样,所谓血崩,就是大出血,口渴,喜欢饮水自救。漏,就是淋漓不尽,没完没了,时间拖得特别久。月经淋漓不断或一月之内忽然来两次者,属于过度劳累(包括心灵创伤),或元气大虚,统摄失职。还有一种情况是子宫有瘀血或者肌瘤,人体试图破瘀而不得,反而导致淋漓,尤其是快绝经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形要到医院做彻底的检查,不要任其发展至贫血。
8、阴脉·阳脉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这段翻译过来就是,三阴,指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之脉,都搏击于指下,大约到二十天夜半时死亡;二阴,指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十三天傍晚时死亡;一阴,指手厥阴心包络、足厥阴肝之脉,俱搏击于指下,而鼓动过甚的,三天就要死亡。三阴三阳之脉俱搏,心腹胀满,阴阳之气发泄已尽,大小便不通,则五日死;二阳,指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当患有温病,无法治疗,不过十日就要死了。
这一段是阴脉、阳脉异于寻常之脉时,可以判断其死期。这里面要注意的是:脉象“俱搏”“俱搏且鼓”时,都是危险的脉象。而柔柔弱弱的脉象,倒还安全。
这一章的要点有两个,一个是脉象,一个是病的传变。脉象的基础是阴阳,疾病传变的基础是五行。之所以在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后,第六篇《阴阳离合论》讲三阴三阳开阖枢,第七篇《阴阳别论》又讲了脉象和病传,无非还是“应象”的具体应用,如果说《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应象大论》等在讲天道、地道,那么,到了第六篇和第七篇则是人体之道,这个人体之道还是要与天地之道相应,不精熟阴阳与五行,就无法解决人的问题。说来说去,终归是阴阳、五行、中庸这些“理”重要,把这些“道”和“理”都掌握了,天下的事儿、身体的事儿,都不是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