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文原文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二、解析
(一)驳他人注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作为知识分子对下层贫苦者同情之助少。
驳:照顾老王生意、叙家常、送鱼肝油,这比同类人做的多了。
2、情感不对等。
驳:说作者杨绛没有把老王当亲人愧疚。明明不同阶层有不同生活圈,说这种观点的同仁,你的生活中不是这样对待熟悉的陌生人的?你与经常光顾的卖家成了亲人关系?
(二)立论:杨绛的“愧怍”不仅是高大上一维解读
1、高大上解读:愧怍之心的美丽
在我们周围,有一些像老王这样生活艰难的人。他们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你体悟到这些人的善良了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这个教材开篇解读语点到了文章的核心:电影电视宣扬的是高大上的、有着耀眼、非一般平常人的生活光环,而现实中多是默默不被人关注甚至漠视的凡人,虽有着可歌可泣人性光芒却被所谓世俗文化忽略 。杨绛 的老王 愧怍 一再提醒 人们关注人性光芒才是人生的真谛。
被人忽略、漠视、瞧不起、被看笑话的人,也有其可圈可点的人性光芒。
比如老王的知恩图报:送香油鸡蛋;冰大诚实不欺客;细心抬高车帮为照顾自己生意的主顾着想;老王的急公好义送主顾入院不要钱。
这是人的善,不因贫穷落魄被人怠慢而没有人性。
杨绛的愧怍就是来自对这样被世人差评者虽然没有落井下石,但也没有因其的良善人性而更进一步给予温暖。
杨绛认为自己没有遇到老王的不堪,自己是幸运的,面对不幸人的良善应给予多一些的善意,使不幸人获得自己能给予的更多些温暖。
这种愧疚认知是杨绛高于世俗文化认知的方面,是可贵的!
2、文化污染下的愧怍之心的质疑
杨绛该愧怍吗?
愧怍就是对的吗?
为什么要愧怍?
愧怍中的人生观是什么?
愧怍中的人生观就是对的吗?
愧怍什么才是人性的真谛?
被称为社牛的一则新闻:大学新生入校自我介绍会上,一位学生大声介绍自己来自农村,邀请学友照顾自家的稻麦生意。
为什么这则被称为社牛,因为一般的世俗文化是瞧不起无钱无势来自农村的土包子的,这样的文化污染导致很多人不堪不敢承认自己的所谓贫穷无知无时的家庭、父母、出身-----这是没有自尊的表现。
本来人作为世界一员,生来平等,人人都有自尊,各自凭着自己的本事潜能过着自己的独特人生,人人皆可是尧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但是世俗文化却把人分为了三六九等,比如杨绛作为知识分子悲天悯人情怀导致其对老王的愧怍。
其实这种心态就是一种令人质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