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春寒料峭,冻土未消。贵厮蹲在村头残存的半截大樟树根上,手里攥着那块红砖,眼神空洞地望着那片被“铁牛”犁得面目全非的土地。六亩地的边界,像他爹临终前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散在风里,再也抓不住一丝痕迹。
“不能这么干耗着!”一个带着金石之气的嗓音在身后响起。是张卫国,穿着浆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腰杆依旧挺直,眉头拧成了“川”字。他指着远处粮站新刷的“国家粮食安全基地”大牌子,语气斩钉截铁:“我琢磨了几天,这新园田化是趋势!单个农户搞,效率低,风险大。现在上面搞大型农业公司,机械化、规模化,这是好事!粮食产量肯定上去!”
老蔫佝偻着背,从废弃仓库的阴影里挪出来,手里还捏着几颗没串完的塑料珠子,闻言嗤笑一声:“好事?好到连自家的地在哪儿都找不着了?好到像俺这样,连个落脚的地皮都批不下来?”他浑浊的眼睛扫过张卫国笔挺的军装,又落到贵厮愁苦的脸上,压低声音:“卫国兄弟,你是见过大世面的。你说这粮食都让大公司种了,收成都归了仓,那……咱这些人吃啥?喝啥?”
张卫国大手一挥,带着指点江山的架势:“这你就不懂了!这叫优化配置!北粮南输懂不懂?北方主产区集中力量保产量,高效!我们南方,可以发展别的嘛!比如……比如……”他卡了一下壳,一时没想出具体名目,转而把矛头指向贵厮的困境:“贵厮兄弟,你那六亩地,靠你一个人,累死累活能刨出多少金子?现在交给公司,坐等分红,旱涝保收,不好?”
贵厮没吭声,手指摩挲着红砖粗糙的棱角。他爹一辈子在地里刨食,教会他的不是算计分红,是看天时、摸地气,是每一寸土墒情不同该种啥。大公司种粮?他想象着那些穿着皮鞋的人指挥着更大的“铁牛”在田里跑,今后粮食像山一样堆进粮站……那画面让他觉得遥远又陌生。
“坐等?”贵厮终于闷闷地开口,声音像从冻土里挤出来,“张大哥,你说粮食问题解决了,北粮南输是不是就没必要了……那咱这地里的粮,还往哪运?分红的钱,能比得上自己手里攥着的粮食踏实?”他顿了顿,朴实的脸上满是困惑,“再说,那地……都不是我的了,连界都没了,那红本本(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的字,还作不作数?”
张卫国被问得一滞,他习惯了部队令行禁止的清晰逻辑,这土地的模糊归属和贵厮直指核心的疑问,让他有力无处使,脸上有些挂不住。他老婆在不远处咳嗽一声,眼神带着提醒。
老蔫见缝插针,凑近贵厮,一股廉价塑料和灰尘混合的味道飘过来:“贵厮,甭听那些虚的!跟哥干实在的。”他抖了抖手里的编织袋,里面五颜六色的塑料珠子哗啦作响,“瞧见没?义乌来的紧俏货!串一串一分钱!手脚麻利点,一天也能挣个几十块!比看老天爷脸色强!来,跟哥搭伙,仓库里还有地方!”
贵厮看着老蔫那双布满老茧和胶水痕迹、微微颤抖的手,又看看袋子里那些冰冷廉价的珠子。一天几十块?他爹在时,精心伺候那六亩地,风调雨顺年景好,刨去成本,一年也能落下万把块。这珠子,串到猴年马月?还得看人家义乌老板的脸色收不收、压不压价。他想起老蔫批不到宅基地的窘迫,这串珠子的活计,像一根细细的稻草,能撑起一个家吗?
“老蔫哥……”贵厮的声音低下去,带着农人骨子里的实诚,“这活计……太熬人,也……没啥大意思。”他无法想象自己像老蔫一样,佝偻在昏暗的仓库里,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串珠子的动作,用微薄的收入证明自己还“活着”。那和他爹在土地里流汗、收获实实在在的粮食,是完全不同的滋味。
张卫国的“北粮南输”宏图听着响亮却透着虚浮,老蔫的串珠子营生看得见却过于卑微。贵厮站在大樟树根上,脚下是祖辈扎根的土地,头顶是变幻莫测的云天。他感到自己像一片被狂风从枝头扯下的叶子,既无法融入那钢铁巨兽轰鸣的“宏大叙事”,又不甘心沉沦于那廉价塑料珠子的“生存缝隙”里。他攥紧了那块象征根基的红砖,心却像脚下的冻土一样,茫然地坚硬着,不知该向何处犁开一道生存的口子。远处的“铁牛”又发出了沉闷的轰鸣,在嘲笑他的无所适从。
贵厮几次想把手中的红砖扔了,觉得自己的胳膊又肿胀了许多。等过了春节,去大医院看看,究竟落下了什么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