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卦和复卦的启发
1.9
(《周易程氏传》伊川先生曰)剥之为卦,诸阳消剥已尽,独有上九一爻尚存,如硕大之果不见食,将有复生之理。上九亦变,则纯阴矣,然阳无可尽之理,变于上,则生于下,无间可容息也。圣人发明此理,以见阳于君子之道不可亡也。或曰:剥尽则为纯坤,岂复为阳乎?曰:以卦配月,则坤当十月。以气消息言,则阳剥为坤,阳来为复,阳未尝尽也。剥尽于上,则复生于下矣。故十月谓之阳月,恐疑其无阳也。阴亦然,圣人不言耳。
由乾坤二卦各爻消息变化而产生所谓“十二辟卦”,消卦六,息卦六。此处息为长之义,消息即消长。乾卦之阳爻去而阴爻来,称为消;坤卦之阴爻去而阳爻来,称为息,也就是说,消息都是针对阳爻而言。
剥卦,乾卦的诸阳逐个消去,仅剩上九一个阳爻,就像一个硕大的果实高高挂在上面,没有被吃掉,新的果实将要重新生长出来。如果剥之上九也变成了阴爻,那么六爻皆阴,但是阳是不可能完全消亡的,上面消亡了,下面就会生出新的阳爻,这种变化之间是完全连续的,没有丝毫的间隙。圣人通过设卦来阐明这个道理,是要告诉我们,君子之道是不可能消亡的。
有人不解地问,剥卦的阳爻都消去以后,就成为纯阴的坤卦了,怎么又能重新产生阳呢?
从阳气的消长而言,剥卦的阳爻消去,自然成为了坤卦,但坤卦的初六马上就会变成阳爻,这就是复卦,可见阳气从来就没有完全消亡。十二辟卦对应一年十二个月:复卦主十一月(子月),临卦主十二月(丑月),泰卦主一月(寅月),大壮主二月(卯月),夬卦主三月(辰月),乾卦主四月(巳月),姤卦主五月(午月),遁卦主六月(未月),否卦主七月(申月),观卦主八月(酉月),剥卦主九月(戌月),坤卦主十月(亥月)。
坤卦对应的十月却被称为“阳月”,董仲舒认为,十月虽然是纯阴用事,但阴不孤立,大家不要因为看到的是纯阴,就怀疑阳不存在了,所以特意称十月为阳月。
阳气的演变是这样,阴气的演变也是这样的,只是易经的作者没有说罢了。
1.10
(《周易程氏传》伊川先生曰)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彖辞》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天地之心是拟人化的说法,所谓天地的用心,实则天地之道也。从坤卦演变为复卦,天地向我们展示了其造就万物之道。王弼注云:“复者,反本之谓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因此不少前代的儒者都把静视为天地之心,却不知潜在的动才是天地之心,复卦,上地下雷,下卦震卦不是孕育着吗?如果不懂得这个道,谁能发现这个道理呢?
天地之心是静还是动?那要看从什么角度讲,说天地之道寂然不动,强调其无为,则天地之心为静,说天地造化万物,生生不息,则天地之心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