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大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方面都在飞速发展。城镇乡村建设更是日新月异,间隔十年甚或几年再去之前去过的地方,经常找不到往日的模样。一面感慨焕然一新的面貌,一面不禁唏嘘,原来的景物不在,让记忆找不到安放的地方。故乡如此,母校亦如此。
同学聚会,若是毕业十五周年、二十周年这样的大型聚会,大家想到的聚会地总是希望在母校,或者最起码行程里安排去母校看看。而这一看,便让人感慨万千。想来除非是百年老校,这些年来学校扩建翻新是再正常不过的。
试想一下,一群人到中年的人,畅谈着往昔的同窗之谊,曾经那棵大树下一起等喜欢的女孩,曾经周末必定去的小饭馆,曾经一起漫步的大操场,甚至一起排队打饭的食堂。而当你们兴致勃勃说我们再去食堂打一次饭吧,我相信记忆里不光有那个1号食堂、食堂里打饭的大师傅、让人垂涎的水煮肉片;肯定有一起坐在固定位置吃饭的小伙伴,有那个默默帮你洗好饭盆的女孩;还有那女孩走出食堂,惊觉你居然在食堂门口抽着烟等她,目光相遇那一刻女孩发亮的眼睛和明媚的笑靥。
再回母校,从校门的高大上就让人知道一切都变了。隔着一十五年的光阴,你恍惚看到当年在校门口立正值勤的自己,看到当年意气风发的那些少年。不知道为什么,校园里的孩子总是有张青涩阳光的脸庞,有着闪亮的目光。
变化太大,小卖部没了,大礼堂没了,礼堂前那棵绒花树没了,原来的女生宿舍没了,男生宿舍还在,住的却是女生了,甚至当年读的系都没了……不得不说,看到校园新面貌固然会为学校的发展感到高兴,内心里却是真正与往事干杯,记忆找不着安置的地方,一切也真的随风飘散了。
午夜电影结束时那个绒花树下道过再见,回眸的女孩,那个伫立的男孩;那个纷飞大雪天,把男孩名字写在操场雪地里的女孩,那个在女生楼下唱情歌的男孩……都只能波光粼粼在记忆的长河。
“青春岁月,欢爱温暖,许许多多舍不得,原来,都必须舍得。”正如蒋勋先生所言“挖掘机开挖,毫不留情,许多时间的记忆,许多人与人相见与告别的空间记忆,霎时片瓦无存,令人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