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写作业时突然就跑神了,一个小时也写不完一页,还总是错漏百出,没办法聚精会神”。 他们还可能有以下的姿态——
沉迷游戏,累了睡觉,说了多少次也不听的玩游戏;经常上课走神,成绩一次比一次下降;
想要的玩具,想上的补课班总是三分钟热度……
很多在学校老师和家长交代的事情一件也没完成,父母先着急责骂,孩子也沮丧,这无疑是陷入死循环的“怪圈”。
可是在很多父母看来,孩子这样就是因为懒。
但其实,孩子懒的核心原因是因为他们的能量层级低,他们就像一辆没油的火车,做什么事情都感觉到没动力、感觉无聊乏味。
可是这个背后原因,很有可能首先是因为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而孩子丧失了自驱力,这不是孩子本身有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看完本文你就会清楚的。
01
首先,孩子从小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好奇心往往被家长们阻止。
以下这些场景你有没有觉得很熟悉?
你经常给孩子买各种玩具,但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随手可得的物品,却总是不愿意给孩子玩一些他们自己想要贵东西,比如体育用品、相机,怕孩子弄坏。
当孩子去玩沙坑、趟水洼,觉得那里脏,于是你马上对孩子吼叫、训斥:“赶快出来啊,那里多脏啊”。
每天监督孩子写作业,稍微有一点儿不好就会痛斥孩子。“你做事怎么这么慢呢?
"你怎么这么笨呢?这么简单还不会!
"你别老是....
其实孩子就是在这一次次地被阻止中,失去了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探索。
而孩子的这种感知期一过,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会下降。
当家长用语言一次次地伤害、否定孩子的时候,孩子缺失的就是自信,不愿意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了,也没有自驱力去主动的做事情。
02
真正有自驱力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前一段时间的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子单打决赛中,中国选手郑钦文以6:2、6:3战胜了克罗地亚选手维基奇,获得冠军。
郑钦文在训练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如果自己最后一个球没有打好,她会很急,希望再打一次,这是不被教练员团队所允许的,最初她常常急哭。
但是即使再苦再累,伤病伴随着劳累,泪水交织着汗水,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坚持,
夺冠后她接受采访说道:“未来的规划我希望可以完成我小时候的梦想,拿到大满贯冠军。”
郑钦文目标明确且全力以赴。
心中有目标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会努力;内心燃起动力时,哪怕吃再多苦,也心甘情愿。
内驱力被唤醒的孩子,仿佛内心被点燃一束光,而那束光能带给他们无限可能。
郑钦文的成功归根结底,是因为被唤醒了内在的驱动力。
03
想让孩子有内在动力主动学习,家长需要引导他们把“做不到”变成“能做到”。
而事实上,这是一种思维的转变:固定型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
图片内容来源:《男孩的自驱型成长》
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培养一个有“自驱力”的孩子?
1、减少催促和指责,给予“正面反馈”
心理治疗师萨提亚+曾提出几种错误的家庭沟通方式,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指责型的沟通就像我们都经常会说的这句“作业做完了没”?
表面上,父母只是寻常问候,实际上却向孩子传达了指责的意味,自然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只有父母放下高高在上的权威感,平等、尊重地信任孩子,减少批评指责,你的道理他才能听进长。
例如:
作业写完了没?”改成“你可以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对吗?
“别磨蹭,快去写作业”改成“如果先完成作业,你出去玩会更尽兴,是不是?
2、善于给孩子“正面反馈”
对待孩子的学习,父母一定要有“成长型思维。
如果孩子没能完成一百道题目,但是理解了一道以前不会的题目,对于孩子来说就是进步。
父母一定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
电影《银河补习班°》里,“邓超的儿子"马飞,一开始成绩很差,而他的爸爸却一直不断给他鼓励。
告诉他“你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他会成为学校最出色的学生!
在这种积极暗示下,马飞开始热爱学习,最后实现了成绩的逆袭。
3.适时放手,从“监工”变成顾问
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就应该把自己看作是孩子的"咨询顾问“。
父母想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首先要明确自己不是孩子的“老板。
停止无意义的唠叨和批评,要相信你的孩子自己可以处理好自己的问题。
停止自己对孩子的焦虑,多和孩子谈心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
想想看,如果你家里个天天挑事挑眉笔的伴侣,你也会无心上进,大量精力都会用在内部对抗上。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曾说: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是雇人去收集木头,不要发号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务,而是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孩子的自主学习动力,一定是来自自主感、归属感和胜任感。
真正智慧的父母,从来不会用“快去做作业”来推孩子学习;
而是懂得放手做“顾问”,给予孩子正面反馈,激发孩子终身学习的内驱力。
当孩子眼中心里充盈着远处的风景,他脚下的每一步都会是坚定有力量的。
而父母,就是和孩子并肩前行、为他指引方向的人。
写在最后
如果你发现孩子在生活或学习中出现了摆烂和消极的态度。
首先需要的是家长保持冷静并深入分析孩子背后真正的“难题”。
问问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期望对孩子来说太过严苛或方向错误?
或者孩子是否真的缺乏实现目标的动力和方向感?
接下来,考虑到家庭的具体情况,找到最合适的方法来支持自己孩子追求他们真正感兴趣的目标。
一家人正确的方向和父母持续的耐心对于支持孩子的未来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