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超负荷工作八小时后,为了能让身体这个机器,还能继续撑到下一个工作日,年轻人们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疯狂吃素食和瘦肉。
早早端起泡着枸杞的保温杯,过上艾草泡脚、颈椎贴膏药的“养生”生活。
“90后的空巢老人,95后的中年妇女。”
这看似玩笑的话,实际上却反映着人们在生活的重压之下,逐渐“老化”的心态。
“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网购,五谷不分。”
日复一日,醒来才发现自己还活着。
但没人敢想象真正老了之后,到底会怎么样。
日本有部叫《人生果实》的9.6分纪录片,记录了一对老人的生活。
他们的年龄加起来有177岁,心理却年轻得很。
两人在自家院子里种了70种蔬菜,50种水果,一日三餐,自给自足。
“蛋糕要一分一秒地烤,花草要每天浇水施肥,家具要精心耐心地打造。”
有种高段位的生活仪式感,只有自然的方式才能给得了。
1
爱情最美的样子
是 Ta 的存在如空气一般
英子说:只要丈夫过得好,我就舒心。
修一说:英子是我最棒的女朋友。
“她在旁边跟空气一样,不会让人不自在,感觉很不错。”
英子确实在婚后的家庭生活中像空气一样,修一先生看似从没为她做任何改变。
修一和英子在1955年12月中旬结婚。
英子回忆说,结婚那个冬天异常寒冷,婚礼仪式虽然只是简单的合照,两个人站在海边瑟瑟发抖。
但照片中的她却仍然笑得很开心。
婚后不久,一直有个帆船梦的修一想要买一个帆船,而当时他4万日元的月薪完全负担不起售价70万日元的帆船。
英子听说这件事后,只笑着对修一说,“这样啊,得想想办法”。
她把没用的东西默默当掉,最终凑齐70万日元帮修一买到梦想中的帆船。
修一也是在纪录片拍摄时才知道英子背后的付出,他露出很惭愧的神情。
而英子笑着说,“这种事不能告诉他的”。
修一爱吃海苔米饭配渍菜的传统日式早餐,英子爱吃面包抹果酱和黄油的西式早餐,于是英子每天要做两种不同早餐。
修一最爱吃的是土豆,但英子唯一不喜欢的就是土豆,她觉得吃了土豆会胀气,甚至连闻都不想闻,却常常做给修一吃。
她说,我做饭的最大心愿,就是能听到他说“好吃”。
修一不爱吃水果,英子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园子挑选水果榨成果汁。“我就把水果榨成汁,他没准儿能喝点儿。”
于是可爱的英子每天都要陪着修一一起喝果汁。
英子会记得修一吃饭只用木勺子;
修一知道英子毛毛躁躁的,总是容易被绊倒或者碰到头,小心谨慎的修一看在眼里又不忍责怪,就写小木牌提醒给英子:
“注意!撞到会痛!”
“燃气开着呢,不要忘了哦!”
“正在洗热水澡,不要忘记哦!”
修一还给英子做了求助小木牌,英子如果发现哪块土地需要修一帮忙翻一下,就插上:“拜托了,修一!”
修一看到搞定后,插上:“搞定了,英子!”
这是修一的浪漫,他总说,夫妻间要留有空隙。
男主人营造的精致生活里,女主人英子带着少女般羞涩对着镜头说:“你们发现了吗?他越老越帅了。”
英子说:“女孩子不可以没有笑容,除了晚上睡觉,其他时间不能躺着。”
她也是这样做的,每天的生活都是崭新的,她都会很用心地过。
“其实,生活就是由每一天的琐碎小事组成的。当你想把生活过精细的时候,它就会变成无数个细小的片段。”
早上用砂锅焖米饭的时候,英子会麻利地收拾出蔬菜,留着做冷冻食品。
煮果酱时,她也会充分利用时间,把做甜点用的面和好。
“我基本是在厨房忙活的时候,抽时间把其他活儿干了。因为都是顺手做的,也没有可算忙完了的感觉。”
这就是英子的秘诀,趁着空闲把任务一点一点进行,也就没那么辛苦了。
自家院子里的蔬菜、水木和花花草草都是夫妇二人亲手种植,家里的物件能够自己做的都自己动手。
修一给院子里的120多种植物都做了标记。
连院子里常来的小鸟都有自己专属的标记牌。
修一每天都骑自行车出门寄信给自己的朋友们,也会画手账记录每天的心情和英子做的每一道菜。
他说:“认真记录每天的生活,把他们存起来,你会发现人生将变得更加美好。”
他们自己种植的蔬菜与水果虽然都很普通,但餐桌上的料理却精致丰富。
夫妇二人每日在自家庭院锄地拔草、捡落叶挖土豆、摘樱桃梅子、采核桃柿子、做木工、熬果酱、烤蛋糕、酿酸奶、打年糕……,事事都亲力亲为。
家里普通的小冰箱,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自制食材,有菠萝、蔬菜、果酱、白豆汤汁、牛肉白萝卜汤汁等,都是英子精心制作的。
即使路途再远,英子也愿意花时间去城里采购新鲜的食材。
通常在三天后,卖家就会受到修一写来的感谢信,信中,这个可爱的老头鼓励他们好好做下去。
“要爱像今天这样灰暗苦闷的日子。”
2
有自己的坚持
才能像人一样活着
修一年轻时是一名优秀的建筑师,曾经参与过高藏寺新村的设计。
在建设高藏寺新城的时候,他提出“与自然共生”的方案:
房屋沿着山脉建立,突出地形,留出杂树林,建造通风口。
可修一的方案被否决了。
当时的时代,经济发展要被放在第一位,所以工程部坚持要在低价买来的土地上,盖起高高的建筑。
代价是削山填壑。
“分不清哪里是自己的家,这种街区太不人性化了。”
修一的方案被否定后,他买下了高藏寺新村的一片平地,自己种树。
“我在自己种树的过程中,也是做个试验,用行动告诉大家每个人都能为重建山林做出贡献。”
他坚持自己的时候,是英子在一旁默默支持。
修一是个倔老头。
“日本的城市规划家还有建筑家,大多数人都是骗子啊。”
几十年后,在有人找上门来求修一帮忙设计规划建筑的时候,他还是会拒绝。
外人眼里,修一有些不务正业。
“我已经90岁了,想要好好珍惜生活的时间。”
可是年轻时不能被理解的修一,还是在90岁时等到了一家与自己的建筑理念一致的机构。
当时市里一家精神病院的工作人员在一封信中写道:
我们这里都是在过度劳累中迷失自我,而出现精神问题的人。
怎么才能活得像个人?
于是他请求修一能够为这些人设计一栋楼,一栋能缓解病人焦虑的楼,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水泥浇筑、从外面看找不到自己家的现代化公寓楼房。
修一得知后,免费做了建筑规划。
英子在一旁说,“建得要像进入杂树林一样的感觉”;
修一附和,“不要把所有的空地都用完,之后想种树的时候要有预留好的地方”……
修一提倡建筑因地势而建,将楼房设计在树林中间,树木则种在风来的位置,空地可以种上四季时令水果,让居住的人与环境产生情感纽带。
此外,他还特别安排了一个手工活动中心,在图纸中标注:
“从能做的事请开始,一点一滴,孜孜不倦。”
这些,也是修一与妻子英子一直以来践行的生活模式。
3
告别亦要体面
平平淡淡就是最好
终有一日,谈及死亡,两人表情都很平静。
英子觉得如果是自己先走,问题会很大。
修一说,自己喜欢浪漫的地方,像南十字星,一定挤得水泄不通,所以打算去南十字星旁边的小星星。
烧成炭的遗骨就请人撒到南太平洋的海里。
英子也会随后跟来,真好。
但是如果英子先不在了,他会像“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道会飞到哪里去,他也没有办法想这个问题。
然而,就在拍摄日程的某一天,修一在午睡之后再也没有醒来。
这位度过美丽人生的老人,以一种美丽的姿态离开了。
当天,英子穿着一身黑色连衣裙,跪在修一面前笑中带泪。
她一边为修一整理衣物一边说:
“老头子,之后的事我会努力活下去,放心吧!
那个,你等我,等我生命到尽头变成骨灰的时候,我们一起周游南太平洋。
等我到那个时候,说好了哦。
一个人会很寂寞,但要好好的等着我,我很期待再见到你,我会好好活下去的。”
此后的日子里,英子依旧精心准备着两人份的饭,在修一的照片面前依然每天放着他爱吃的咖喱和土豆炖肉。
起初的日子是孤独的,曾经一直在照顾丈夫的英子,在丈夫去世后遇到了很多困难,慢慢的,她意识到原来自己才是那个被照顾着的人。
后来,英子慢慢地找到了一个人生活的方式,参加朋友的女性杂谈节目聊人生聊观点,在心里装着修一继续认真生活。
在影片结尾时,导演坦诚自己在拍摄的过程中,“几乎没有拍到了精彩片段的感觉”,但两个人细微的言语都让旁人觉得意外的好。
所有的平淡都是最珍贵的信息,他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成为了自己的宝藏。
勒·柯布西耶曾说:“家应该是生活的百宝箱。”
修一与英子的生活琐碎细致,却又靠这份细致结下了幸福的爱情果实。
虽然羡慕这样平凡的生活与爱情,人们最爱用的一个句式仍然是“等到……再……”
每天疲于奔命,为了未知的未来奋斗,于是一年又一年的还是没有体会到生活里平凡的美好。
作家梁文道说,生活其实是市场经济里一个骗人的词。因为所有的媒体定义的生活都围绕着消费。
“他们日以继夜地工作,从事他们痛恨的职业,目的只是为了购买无用的商品,以博取无关痛痒的邻居的羡慕。”
但生活不是花钱买的,生活是花时间经营出来的。
《人生果实》让人们看到了经营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活得越久,人生就会愈加美好。
就像比利时研究人员的研究发现那样,25岁或更小年龄前,年轻人相对无忧无虑,对生活满怀憧憬,幸福感强烈;
25岁开始,幸福感减弱,中年时期陷入谷底;
比利时经济学家贝尔·范兰迪海姆说:“从45岁开始,人们变得更开朗,更乐观,可能在70多岁后期或80多岁时达到顶峰。”
25岁到45岁的我们,经历了失败与成功,明确了自身所求,也开始更能体会生活的真谛。
但是,我们如果能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明白生活中平凡的美好,于是用心经营与体会,何尝不是另外一种收获呢。
“风吹枯叶落,落叶生肥土,肥土丰果香,孜孜不倦,不紧不慢。”
毕竟,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