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标题——《告白》,大概会让人联想到一场动人心弦的清新的言情大戏。但是,如果我们这样先入为主的思考,就一定会大错特错了。
“告白”二字在汉语中,同时带有说明顾虑的意思;在日语中,更是有坦白罪行的意思。“告白”二字在本书中的意思更偏向于“坦白”。
《告白》从班会课上女教师的告白开始。“HIV也就是免疫缺陷型病毒,我已经将这种病毒下到了你们喝的牛奶里。”女老师的班会主题即刻便从死气沉沉的教育班会,变成了复仇宣言。本书的故事也缓缓拉开序幕。
怀疑女儿爱美死于自己班学生之手的女教师森口悠子在班会课上将矛头指向自己的学生——嫌犯A渡边同学和嫌犯B下村同学,并用自己的手段展开复仇的故事。
本书的叙述形式也独具特色,从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等六个方面展开第一人称式的记叙,没有对话没有场景描写叙述中,读者却轻而易举地能够对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同身受。本书中,每个人都没有特地的隐瞒真相,但是却由于看待同一件事情的角度不同,每个人的告白都千差万别。这就是作者,当今为人称道的当红推理小说家湊佳苗别具一格的告白体。
作者将全书的矛盾指向日本的少年法,由于考虑到少年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于未成年犯罪的处罚往往从轻处理,导致了未成年刑事犯钻了法律的空子。这就是女教师森口悠子选择自己给予杀害自己女儿的两名学生制裁的原因。即便是掌握少年犯犯罪的证据,交于警方处理,少年犯几乎不会受到许多责难,等事件平息后便可以若无其事地回到社会。
然而,却远远有比少年犯本人受到更多责难的人。理科实验室中的药物、家政教室里的菜刀、体育器械室里的跳绳…这些工具完全都可以置人于死地,难道老师和校方应该受到比少年犯更加严厉的责难吗?
作者同样对于教师的职业有着深刻的思索。作者将教师称为神职者。文中作为单身母亲的中学女教师森口悠子,面对爱女被自己学生杀死的事实,自己究竟应该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是母亲,亦或是教师。
作者给予了我们严酷的质问:一味地选择原谅是否正确。爱美的父亲,同样身为教师的樱宫正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在阻止森口悠子进行复仇。他相信犯罪的孩子一定会改过自新。然而,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如书中所见,嫌犯A完全视人命于不顾,将自己导致爱美死亡的事实视为帮助自己实现愿望的工具;而嫌犯B逃避责任,并不正视自己的罪责。所谓的改过自新不过只是身为人师的一厢情愿罢了。
同样,身为人师,究竟怎样的教育方法会起到较好的效果也是本书探讨的问题。学校生硬的教育规定以及自身想法与学生的冲突同样是现代社会值得被探讨的问题。
本书最后那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同样引人深思。看到最后,读书的我们会觉得畅快淋漓的感觉与深思并行。在这个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被冷漠的时代,即便是奋力前行,任然会随时受到伤害。
此时此刻,能够保护我们的,不是法律,只有我们自己。
文/饕餮忠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