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结束后,令很多老师和学生大跌眼镜。2014年考过的《出师表》和2017年考过的《渔家傲.秋思》重新“隆重登场”。
在备考前,估计每个老师都可能“信誓旦旦”地按照自己猜押的来复习了。因此,突然一个“回马枪”,令大家懊恼且措手不及之余,纷纷思考,下一年,我们再也不能这样复习了,再也不能经验主义复习了。这种经验主义复习,一开始就错了。
犹记得春节来,复习开始。集体备课的第一次,坐下来,首先划分下一步工作方向。把古文、古诗按照重点、非重点、只默写三类,依次复习布置了几倍的任务,那时候以多年来带毕业班经验的老师来说,觉得这样安排,很自信。重点突出,任务分明,并且还有轻松呼吸的空间。
现在想来,真的觉得经验主义害死人;经验主义是多么可笑;经验主义是多么情何以堪!
踏踏实实、按部就班的复习才是王道!
如何把那么多的古诗、古文在短时间内全部复习好呢?现在听完讲座,并结合自己的理解。简单的梳理了以下几点。
一、古诗复习。
古诗复习的内容确实多,但是如果复习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会会更好。
1.古诗背诵默写首重视。
这是语文的基本功,不能丢。夯实基础全在此。背诵默写的时候应该不厌其烦,而且快循环,快反馈。这样效果会更好。
2.部编教材的编写体系必重视。
复习时,依照部编教材的编写体系方向会更明确。部编教材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古诗编写意图很清晰,如体例上从四言古诗到民歌,接着从律诗,到婉约词,从歌行体到豪放词。
如果复习时就应该重视不同体例的特点介绍,以及之间的区别。据此分类复习效果会好些。
当然同样的诗词也可进行主题分类复习。如:“咏史怀古诗”有那么几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山坡羊潼关怀古》《登幽州台歌》《赤壁》》《泊秦淮》这几篇就可以放在一起,设置这样一些问题: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咏叹了什么历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如何表达诗人复杂的感情?
除了主题分类之外,可以按照教材每册古诗训练重点及课后习题设置明确复习方向。
如七年级上册根据教材单元总提示,以教学用书目标设计,可以看出七年级上册四首诗主要学习目标是学生能掌握的古诗中写景句赏析的能力。
如《观沧海》课后习题的设置。
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课后习题设置。
如《次北固山下》的课后习题设置。
如天净沙秋思课后习题的设置。
如《夜雨寄北》的客后习题设置。
从这些课后习题的设置上非常清晰的看出,写景句分析训练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写了什么样的景?(概括或描述景象)通过写景抒发情感是什么?如何写景的?(写景方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白描,以乐景写哀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
总之古诗词复习要紧扣课标,考查理解和赏析。要把背诵的内容化为情景化的试题的答案。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设置的情景。要打破押题的复习方式,要关注思维,关注分析题成了考试趋势。
二、古文复习
文言文考查从文言词语积累、到内容主旨把握、以及语言特色和课内外迁移比较。
首先,文言文的词语积累。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积累主要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在又出现有一种新题,又把课内的诗词和常用的成语相结合。所以学生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古今结合,前后勾连。
老师要做到夯实基础知识。新旧勾连,灵活检测。精选实词和句子重点识记,其次要梳理新知,勾连旧知分层分类整理,别嫌烦,多轮巩固,多种方式检测。
其次,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分析能力就是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那么在文言文分析这一块儿,一定要重视学生,依标扣本,重视语言的建构,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
再者,要多角度灵活的设问,前后勾连,全面理解文意。针对学生纠正学生答题的失误,对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非所问,要变换不同的问法,练审题,辨析区别。对答题不全面,维度不全,要指导学生结合语境,前后勾连分析,多维思考问题。对于表述语言不准确,不会用规范术语,要给出典型用语的范例,学生进行书面练习作答。
最后,文言文的复习还要重视扩大阅读量,充分利用。教材推荐篇目以及历年的中考题。或者复习资料中的文言文,利用早读时间大声朗读或者课内外默读,每周至少要两篇以上。
总之,古文复习要消除心理障碍,降低难度,逐步提高要求,让学生有获得感和成就感。要强化分析表达,多角度训练概括分析,理清表达的程序,练习组织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