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囡在简书中提出一个问题:人是要命还是要面子。这可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到底什么是“面子”,不仅一般人语焉不详,连鲁迅、林语堂这样的大师也难以给出准确答案。所以先探究一下什么是“面子”吧。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面子”的含义丰富而微妙。它可以是“尊严”,可以是“荣誉”,可以是“声望”,乃至“权威”“人脉”之类。但更多时候,面子就是面子,很难用另一个概念解释。
比如,与“尊严”相比,“面子”的主观性往往更强——你认为“很丢面子”或“很有面子”的事,在别人看来可能稀松平常,反之亦然。
说“面子”不同于尊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根据:面子往往只对“熟人”(家人、朋友、乡邻等)发挥效力。一个中国人,如果处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他可能根本不会考虑“面子”问题;而每当“熟人”在场时,他就会对“面子”格外在意。这种人为了在熟人眼里“有面子”,甚至可以在陌生人面前牺牲“尊严”——换句话说,他们为了“要面子”,是可以“不要脸”的。
很多人都知道《孟子》里那个“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吧?一个齐国人每天跑到城外坟地里,向上坟的人讨供品吃,一家的供品不够吃,又跑到下一个坟头接着要。吃饱了就回家咂着嘴吹牛,说是“富贵者”请自己喝酒了。后来他老婆发现了真相,齐人还浑然不觉,仍然“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显然,故事里的齐人内心极其卑贱、毫无自尊可言,但他却又在妻妾面前吹牛,显摆自己的“面子”。是不是有点奇怪?从古至今,这样的“齐人”在中国一直层出不穷。君不见有些人,哪怕平时在外招摇撞骗、偷鸡摸狗、假扮残疾人沿街乞讨,逢年过节回老家却一定西装革履,还要弄辆好车,按着喇叭进村,以显摆自己在城里“混得好”。
由此可见,面子不等于“尊严”。同样,面子也不等于“荣誉”或“声望”。面子与一个人的能力、品行可以没有任何关系。无论是女儿嫁了有钱人,还是亲戚当了小领导,都可能让一个人感到“有面子”,但这并不代表他本人获得了“荣誉”或“声望”。实际上,人们对他的唯一评价,至始至终就是“有面子”而已。人们羡慕他,恭维他,却未必真正的尊敬他。
说到“面子”的微妙之处,还有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场景:
两个相互认识但不是很熟的人,如果在小饭馆里偶然碰了面,往往会争抢着为对方买单。其实两人心里都是不情不愿,表面上却争得不可开交。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为对方买单的人暗自心疼,而被对方买单的人则惶恐不安,双方都没有从这种争抢中得到好处。说到底,他们争的不是“尊严”,不是“荣誉”,甚至不为交情,而纯粹是为了“面子”。不抢着买单,或者提议AA制,就会显得“没面子”,让对方“瞧不起”。
有“面子”就有“里子”。这个“里子”可以是自身能力,可以是事实真相,可以是切身利益,还可以是人的真实欲望。有些人往往为了“面子”而掩饰“里子”,甚至牺牲“里子”。其结果就是各种“打肿脸充胖子”和“死要面子活受罪”。
在《红楼梦》里,面对贾府的财政危机,探春主张裁掉一些闲散的下人以节省开支,但是遭到王夫人的否决,她认为这样等于向世人宣告贾府的衰落,从而伤了世家大族的“面子”。于是贾府非但没有裁员,闲人还越进越多,财政也更加捉襟见肘。
多年前的春晚有个小品,讲的是一个小人物“郭子”,为了在单位“有面子”,别人找他帮忙总是来者不拒。同事托他买火车票,他披着被子,拿着小马扎,在寒风中排了一夜的队也没买到,最后自己搭了二百块钱,从黄牛手里买了两张高价票,回来却对同事说是通过火车站的“关系”买到的。尽管遭到了老婆的埋怨,但同事的一句“你真有本事”却又让他欲罢不能,于是就不断有同事托他买火车票,他也就不断去排队,贴钱……
尽管“面子”很重要,但“里子”毕竟就在那摆着。每当“里子”被掀开,或“里子”和“面子”发生冲突时,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名场面就诞生了。
老舍和林语堂都曾写过“旗人吃烧饼”的段子:
辛亥革命后,旗人失去了特权,生活很快窘迫起来,但很多人仍然放不下曾经的“体面”。有个旗人去小饭馆吃烧饼,吃完了还不走,而是用手蘸着茶水在桌面上写字。旁边的食客一开始还感叹他如此“用功”,但时间长了就发现他哪里是用功,不过是借着写字,把掉在桌上的芝麻一粒粒沾起来,再送到嘴里吃掉。
另一个旗人的表演更为精彩:假借生气,猛地一拍桌子,把掉在桌缝里的芝麻震出来,再不动声色地送进嘴里……
爱面子当然不一定是坏事。对面子的追求可以使一些人努力向上,发愤图强,最后通过自我完善而让自己既有了“面子”,又有了“里子”。
可惜多数“爱面子”的人并没有这种觉悟。为了面子,他们挖空心思去掩盖真相、回避现实、委屈自己,还对伤了自己面子的人奋力还击,却唯独没想过真正去改变什么。对他们来说,只要“面子上过得去”,就没有真正改变的必要。这就好比收拾房间,本来应该把房间清扫干净,但有人却往地上铺了一块毯子,把所有的脏东西都遮盖起来。尽管毯子很漂亮,但房间的脏东西一点没少。
这块漂亮的毯子,就是面子。
所以,“爱面子”,并不一定来自人类共有的荣誉感和自尊心,更多的是来自一种特定情境下的羞耻感或虚荣心。这种情境一定要有“熟人”在场,“爱面子”的实质就是对他人(熟人)看法的过分在意——维护面子是为了避免他人“看不起”,追求面子是为了让他人称赞、羡慕,至少也是“看得起”。至于“里子”怎么样,并不是最要紧的。
但我想说的是,真正的“面子”一定是表里如一的,只有“里子”够硬实,“面子”才能持久。否则,面子伪装得再好,也终将不堪一击。
有个面子心理极强的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因某些生活细节感到没面子,以致无所适从。有一天,他找到智者,智者说:“你不妨随身携带一个煮熟了的鸡蛋,并保护它不被打破。一个月后再来找我,我会告诉你答案。”
这人照智者的话做了。不久,放在口袋中的熟鸡蛋变质,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不仅旁人避之不及,连自己也难以忍受。一个月后,当他见到智者时,智者说:“其实你口袋中的鸡蛋就是答案,越在意面子,越放不下面子,面子就会像这个熟鸡蛋一样变质发臭,最后连你自己都难以忍受。”
智者接着说:“倘若你做了捍卫尊严的事,就往口袋里放一块金子,一个月后再来见我,我会告诉你尊严和面子究竟有何区别。”这人又按智者的话去做了,但因为贫寒,就算做了捍卫尊严之事,也没有金子往口袋里放。
再次见到智者时,这人显得精神愉快,容光焕发。智者问:“你口袋里没金子,可为什么还这么愉快?”这人回答说:“我感觉做人有了尊严就很愉快,至于口袋里有没有金子,已经不重要了。”
智者点了点头:“这就是尊严和面子的根本区别。尊严是做人的本质,会使心灵像金子一样闪光,而面子只是一种表象。若为面子而虚伪地活着,时间一长,就会像发臭的鸡蛋,连自己都厌恶。”
面子并非尊严,两者有着质的区别。前者是外在虚荣心的满足,后者是人生价值和目标的实现,彰显的是做人的骨气,它需要一个人面对困境不屈不挠,身处危难能挺身而出。为了内在的尊严,放下一时的面子,其实是智慧的选择。抛开捂在口袋中的熟鸡蛋,就算口袋里没有真的金子,但舍弃了虚荣,得到的是做人真正的尊严。
所以真正的面子取决于一个人的实力与品行。当你不再看重面子而专注“里子”的时候,你才会变得真正强大,也才能拥有真正的“面子”。
一个人如是,一个民族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