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8日 何妍静/文
今天,再听钱祎芳老师执教的《带刺的朋友》,钱老师的课仍旧精彩有趣。
一、善于用总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
钱老师在开始让学生概括全文的时候不是简单地问学生“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而是出示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内容填空,再串联成一句话,教会了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的方法。
二、善于抓住文章关键词进行教学
钱老师围绕小刺猬的“高明”,指导学生读好文章,抓住文中关键词和短语进行品味。同时,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作者对小刺猬的称呼变化,从“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接着回归课题为什么要用“朋友”。
三、善于创设情景,活用道具助感悟
钱老师在板书上花了心思,善于创设情景,让孩子在课堂中能能形象地体会小刺猬偷枣的过程,特别是在小刺猬为什么要先归拢再打滚儿,而不直接打滚,教师巧妙地让学生参与一个实验,用一捆小竹签代表小刺猬,让学生去对比直接打滚儿,在收集枣子的时候既花时间,又耗体力,而先归拢再打滚,收集枣子就高效多了,让学生感受小刺猬的聪明。
四、总体回归,复述故事
本课的最后还设置了一个复述故事的环节,学生在前面积累了文章的语言,通过复述故事,活化了语言。钱老师出示了一张小刺猬偷枣的图片,让学生边回忆边复述。
《带刺的朋友》故事有趣,我在思考能否让学生换一个视角去学习这篇文章。在之前的学习中,导师告诉我们读一篇文章可以有多个视角,作者的角度、读者的角度、故事人物的角度。那在这个故事中,能否用上小刺猬的角度,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把自己当做是文中刺猬,再结合文中的内容,把小刺猬偷枣的故事说一说,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文章的语言活化成自己的语言,还能提高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这是我的一个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