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喜欢东野先生了,但是这倒不是因为他的推理小说的结构和布局多么精美巧妙,其实大言不惭的说一句,东野先生的小说读多了,就可以看出来,每部小说的结构布局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也都是大同小异的。所以从这部小说的结构来说,和《白夜行》倒是没什么差别(都是通过对每一章不同故事的描述,来对整体的故事进行排阵布线,不过这本书的序幕起到了它应当的引子作用,让读者更容易推理出故事情节),而且人物线也没有《白夜行》更精巧,这部小说涉及的人物关系相对来说更简单一点,也更容易理解一些。不过东野先生总是有他自己的人物把控,也许这本书对他来说,本就不是为了写故事,而是为了通过写故事对“罪”与“罚”进行更好的阐述。
这本书通过对几个罪案的描述,展示了在日本对于罪犯的刑罚以及审判过程,也揭示了日本一直在对审判这一过程的公平性进行完善。在这几个罪案中,有的罪犯明明可以选择进行上诉,为自己争取更轻的刑罚,却因为审判过程的复杂选择了不上诉直接死刑,而且这位罪犯也因为听到自己的死刑宣判而感觉了解脱,却并没有为自己犯下的抢劫杀人案感觉到任何的愧疚,被害人的家属一直在追求让罪犯落入法网并且杀人偿命的结果,然而在罪犯被判死刑之后,被害人的家属也没有获得心灵的解脱,而且在听到罪犯临死之前都没有一丝愧疚之心后,他们受到了更严重的二次伤害。
而在另外一个罪案中,一对高中小情侣因为偷尝禁果怀孕生了一个宝宝,但是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害怕社会的巨大压力,两个人合力把宝宝杀害了,而其中的男生由于自身的愧疚,用尽自己的生命去赎罪,拯救了一个未婚先孕的女生,并且去做了儿科医生拯救了无数孩子的性命。
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对于罪行的“惩罚”,到底哪一种是更合适的呢?这也是东野先生想问世人的。从大处看,对于人性的束缚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法律,另外一种是道德。而对于罪犯来说,到底是刑罚更让人解脱还是道德上的枷锁更让人解脱?在日本的监狱中,也有很多被判处无期徒刑的人因为表现出悔意而被假释,可是这种悔意要经过何种方式方法才能被判定呢?这种假释出狱的人也被大量现实证明他们仍然无法在社会中立足,进行二次犯罪。所以要对有犯罪事实的人处以死刑,以此来避免产生二次犯罪。可是与此相矛盾的是,那位儿科医生因为背负愧疚对这个世界做了很多好事,他是不是把自己的罪恶赎清了呢,还是说,即使宝宝是他们自己的,他也为自己做的错事也进行了赎罪,多年之后,他仍然要通过法律去接受他的牢狱之灾。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虚无的十字架》,而这个虚无的十字架,就是世上的罪人所要背负的愧疚之心吧。所谓虚无,则意味着这个背负,并不能为世人明眼所见,只有自己内在的那颗心,才会有所知觉,这种背负,也是受每个人自身的道德所限的。
罪与罚,本身就是一个无解的题目吧,不过无论如何,死去的生命,都无法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