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在书法的学习过程中,其实不自觉的在走“理性”学习的路子,包括各种技法动作的学习,都在理性的归纳总结,然后再融入书法的实践学习中。
其实“理性”和“感性”是无时不刻的一起伴随着的,从最初开始的学习中已经在不自觉的发生了,这就是有的人“天赋”好一点,可能写的“像”,相反就是不太像了。其实这个“天赋”在某种意义上说,应该就是“感性”,这种感性的学习过程需要“理性”的思考或者“技法”描述去固定,如果说我们一开始就是用“理性”的思考和课程来学习的话,那么有“天赋”的人就并不占优势了,反而是更勤奋努力的人会在“理性”的学习中明显的跳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习是要“理性”的开始!
我们如今的书法学习,大都是不“理性”的,这种学习导致很多人长时间学习但不入门,而且在书法的学习中,经常会有“盲人摸象”的争吵,这都是缺乏“理性”学习的结果,没有理性的学习、思考,甚至是没有理性全面的眼界,自然对书法的现象不能客观评价,导致书法上分出了“帖学”和“碑学”,我认为都是不够“理性”导致的。
那么怎么才能“理性”的学习书法?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人的主要任务,也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书法有所为的空间,今天的投身于书法的人先把各体书法的学习技法详细操作程序具体的规范下来,然后经过讨论固定,形成统一的学习规范,然后学习。所有的个性的参入,都必须经过理性的训练之后,不过这种方式也可能会抹杀个性的张扬,可是没有理性的统一,个性的东西就会走入野道。
“理性”书法,首先是古法。古法也是“理性”书法的唯一依据!在古法里我们也会发现一些不“理性”的书写,那么我们就要用“理性”的方法解析和分解,具体化,而不能让其一直处于“模糊”的状态。书法学习中,也有把“模糊”做为一种技法状态来定义。也有许多的书法名家不主张理论的学习,认为写不好字的人才读理论,这个现象就是没有“理性”的去思考。只有从“理性”的角度才可以解决书法的学习难题,降低书法的学习难度。特别是在草书的学习中,一个字的笔画要到什么位置,应该是有理性的位置的,而不是说什么地方都合适!
具体来说我们以黄庭坚的《诸上座》为例来说一下章法上的“理性”,黄庭坚的《诸上座》,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随手涂抹,用笔自由,纵横交错。但是在仔细的学习中会发现他的行笔是极有思考、极有安排的痕迹的。具体是怎么做出来的,我们在此讨论研究,我认为有这么一些“规律”——“右对齐”,“左对齐”,“隔字齐”,“首字齐”,“居中齐”,当然还有更严格的规律,苦于我眼拙不能都看得出来。先说“右对齐”,如图所示的《诸上座》开篇的这“诸上座”三个字就是采用了“右对齐”对办法,而下面的“为”字和“后”字又采用了“居中齐”的穿插章法,这行最后的“只”字又采用了“只”字中的口于“后”字“左对齐”,然后用“只”字下面的两个点来调整于首字“诸”又找齐了。
以上是一行里面的纵向章法,还有横向的相互注意的章法,还是此图中所示,第一行最后一个“只”字向左做了错落,那么为了呼应第一行的最后一个字向左的错落,第二行最后一个字“为”也同样向左错落,以达到与第一行的渐进统一,接下来的第三行如果也错落向左最后一个字,那么这个章法就不那么高级了,所以既要做到向左的错落,而且还不要那么直白,所以第三行就采取了半行的体量来向左错落,可以看到的就是“有所图”三个字的半行向左错落。那么这前三行的章法就和谐统一!理性的安排,又符合感性的审美,在理性的安排下进行着感性的书写,这个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同样的第二幅图的三行章法处理,正好是向右的错落,“精”字先错落,接着“智”字也跟着错落,然后“却时光山”整体半行也跟着错落,这与一图正好是反方向的处理!
《诸上座》里的后面的章法,大都遵循这个关系,当然也有更高级的关系还请指出,以供我们学习提高。这里就不多螯述,用以抛砖引玉吧!
这个提法也许有人会不屑,但我认为至少最初的学习应该是从“理性”的学习开始,或者说基础的书法学习应该从“理性”开始!
(欢迎留言,必有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