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计
卢小林
设计思想:诗歌教学,依然采用以读贯穿的讲课思路,初读—译读—品读—美读的教学流程。
教材分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一首写追求心中思慕的人而不可得的诗。因为所思慕之人未得而给人一种飘逸虚无之感。深秋水边,白露凝结成霜,透着丝丝凉意,主人公满怀对伊人的思恋,凝神伫立,寻觅眺望。伊人踪迹不定,主人公上下求索,不顾道路险阻,执着地追寻伊人的方向。此诗在风格上与《秦风》截然不同,《秦风》十首以尚武好斗见长,而这一首在其中如鹤立鸡群,意境缥缈,神韵悠长。历来对这首诗的主旨表达都充满了争议,朱熹在《诗集传》中的说法是“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理解我们可以多角度思考。可以认为是爱情诗,表达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深切地思念和盼望。也可以表达秦襄公对贤才的思慕与渴求。也可以结合当下,将“伊人”化作理想与抱负,实现理想,追逐梦想的过程,表达对人生梦想的执着信念。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能基本理解诗歌大意,个别学生理解存在问题,教师稍做点拨。诗歌的学习还是重在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同时,对重章叠句已经有了初步认知与了解,这节课继续句式特点的学习。
教学目标:
1. 诵读《蒹葭》,把握好语气语调,感受《蒹葭》的节奏和韵律美。
2. 借助注释,读懂诗歌。
3. 了解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起兴的手法。
4. 反复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借助注释,读懂诗歌
2. 反复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 了解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起兴的手法。
2. 反复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诵读法,品读赏析法,读写结合法
课前准备:学生提前结合导学案预习,教师查阅资料,制作PPT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风者,民俗歌谣诗也。这首诗是秦风十首中最委婉曲美的一首。那么,它到底美在何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蒹葭》。
设计意图:以历代学者对《蒹葭》的评价引入教学,增强学习兴趣。
二、初读《蒹葭》,感受韵律和节奏
1.初读诗歌,把握字音字形和节奏
晞(xī) 湄(méi)
跻(jī) 坻(chí)
涘(sì) 沚(zhǐ)
朗读节奏:二二节奏,二三节奏
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学生朗读全诗,读出节奏。
2.再读课文,读出韵律
韵脚:每节都有韵脚,富于变化。
第一节:苍、霜、方、长、央
第二节:萋、晞、跻、坻
第三节:已、涘、沚
叠词:苍苍、萋萋、采采。
学生齐读朗诵,读出韵律,感受重章叠句。
师小结: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这首诗节奏鲜明而短促,旋律优美,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把握诗歌韵律,复习巩固《诗经》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三、译读《蒹葭》,读懂诗意和情感
1.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生译读后交流展示)
河畔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凝结成了霜。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央。
河畔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尚未干。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就站在河的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高而陡。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高地上。
河畔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白露还没有干。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就站在水的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师小结:《蒹葭》讲述了主人公对伊人不断追寻而不得的强烈的思念之情。
2.《蒹葭》的语言很美,如果参照《诗经》译注中其中一节,再次美读诗歌,采用诗经语言翻译文本。
第一节:河畔芦苇碧苍苍,
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所思念的人儿,
就在水的那一方。
逆着水流沿岸找,
道路艰险又漫长。
顺着水流沿岸找,
仿佛在那水中央。
请学生试着美文翻译其余两节,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师小结:对比译读,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这首诗歌的语言之美。感受到主人公追寻伊人的那种精神,让我们继续品读诗歌之美。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形式的译读,学生可以充分感受《诗经》语言之美。学生在比较中学会欣赏诗歌语言。
四、品读《蒹葭》,明析手法
(一)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蒹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伊人”在哪里呢?
3.主人公对伊人的追寻路线是什么?从文中哪里可以读出?
4.请用一个词来概括主人公对伊人的追寻的精神品质?
5.这首诗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之情是直接表达的吗?为什么?
6.结局怎么样?伊人找到了吗?主人公的心情如何?
同学们,请结合以上问题先自主思考学习,然后班内交流。
师点拨引导,并做适当的朗读指导。
(二)分析本诗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三)深入探究,读懂情感
同学们,都觉得《蒹葭》写得很朦胧,那么诗中的这种苦苦追寻而不得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呢?
(1)气氛的渲染。每章开头均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抒情主人公“我”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2)时间的推移。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形状与过程,形象地勾画了时间发展的轨迹,“我”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到太阳东升,久久地徘徊在清冷寂寞的旷野,望穿秋水也不见佳人到来,表现了“我”的焦急和惆怅。
(3)位置的变化。“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说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与“我”始终是若即若离的,它们反复渲染的是追寻过程的艰难和执着。
朗读指导:“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语速缓慢;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动作急迫,语速较急促;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语速缓慢;
“为霜”“未晞”“未已”读出惆怅之情;
“宛在……”三句读出失望之情。
请同学们带着理解,我们再一次美读诗歌。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步骤对《蒹葭》一诗进行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经》的起兴手法,使学生在朗读、品析、感悟、讨论的过程中,收获学习的快乐。
五、探寻主旨,发散思维
同学们,追求者炽热追寻的“伊人”仅仅是指“所爱的人”吗?还能不能有其他的理解呢?
(生交流讨论)
师引导:理想、梦想、追求、功业、前途、胜境……美好事物的象征。
结束语:伊人无所踪,但是因为太美好,所以追求者不惧艰辛,依然不舍不弃。正如追求理想、梦想的过程。屈原曾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实现梦想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但也磨灭不了追梦人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愿大家都是执着无悔的追梦人,在自己青春的书页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设计意图:学生畅所欲言,打开对“伊人”的重新认识,历史对《蒹葭》的评论众多,对主题的理解也各有不同,这也是古典文学的魅力所在,希望为学生能够开启一扇窗户,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阅读更多的古典文学作品,激发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六、作业设计
1.学唱《蒹葭》,下节课前集体吟唱。
2.改写《蒹葭》,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首诗歌改写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说。
设计意图:感受不同的艺术形式,形成多元融合,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以及对不同艺术形式表现效果的认识。
七、板书设计
蒹葭
人物:主人公、伊人
环境:蒹葭(苍苍 萋萋 采采 )冷清、落寞
时间:深秋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焦急、惆怅
地点:一方、水中央、湄、坻、沚 困难重重 急切
情节: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
主旨:对爱情的追寻
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对贤才的追寻
......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设计意图:简洁明了,突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