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我以为,这是解读整个“课程方案”的“牛鼻子”。所以,要像罗素所说的“像上帝那样去看”,或者如庄子所说的“以道观之”,即从哲学的高度、从一种超越的观点去观照。
基础性是基础教育最为根本的特征。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言:“基础教育既是为生活作准备的阶段,又是学会学习的最好时期”,“在提供各种不同的课程供学生选择的国家里,基础教育既是打牢知识基础的时期,同时也是指导学生定向的第一阶段。”
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叶澜从未来性、生命性、社会性三个方面来阐述基础教育的特点: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和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应立足未来;基础教育面对的是处于生命中学习最集中时期的儿童和少年,对于每个学生来说,这是十分宝贵但自己却并不全然知晓其价值的生命时期,是缺乏生活经验,各方面都处在形成状态,又充满多方面需要和发展可能,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的时期,因此,这是最需要优秀和出色教师的时期;基础教育要使学生认识社会、热爱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和出色的公民。
基础教育还具有全面性,既指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又指所培养的人的素质的全面性。正如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彼特斯教授认为的,教育是培养一种“受过教育的人”的一系列过程,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道德、智力、精神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全人”是一个概念上的真理。在他看来,“受过教育的人”不仅仅具有一些专门的技能;所掌握的知识不是“无活力的知识”,应该能够使他形成一种推理能力,进而重组他的经验,并能够改变他的思维方式和行动能力;是为了知识而知识的,他的学习行为不具有工具性。
同是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约翰.怀特教授则认为,“受过教育的人”“从拓展的意义上考虑他的自身幸福,他把个人幸福推及他人,把幸福溶入一种道德高尚的生活之中”,“这不同于把拥有知识作为受过教育的人之主要特征的观点,它把美德放到中心位置”。
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也是“受过教育的人”的生动写照: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把半亩方塘视为我们的心灵,我们要保持自己的思想、精神、心灵的澄澈明净,一尘不染,才能做到以静待动,动静合一,才能保持空灵合一,以小见大。而心灵、思想、精神之能保持其空灵,保持其澄澈明净、毫无芥蒂,又必须有其“源头活水”。如果我们能够保有思想、精神、心灵的“源头活水”,我们的精神生活便会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我们的生活中就会充满盎然的生机、无上的乐趣和甜蜜的幸福感。
所以,教育就是提升人的思想、精神、心灵境界。如冯友兰先生指出的,人的生活是“有觉解底生活”。根据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的不同,因此也就构成了人生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即自然的境界、功利的境界、道德的境界和天地的境界。
教育最后抵达的境界无疑是哲学的层次。从哲学的文化类型来说,有两种哲学:认识论哲学、存在论哲学。认识论哲学的本质是知识论,人可以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认识,通过对事实的分析与综合,通过逻辑判断、推理、证明和证伪等,获得一切知识,解决一切问题。存在论主张以人为中心,关切人自身,世界唯一的存在是人,而不是物,就像海德格尔所说:“存在的东西叫做人。只有人才存在。岩石只是有而不是存在,树木只是有而不是存在,马只是有而不是存在,上帝只是有而不是存在,……”庄子作为主体与鱼融为一体,知道鱼出游之乐,主客体达到了合而为一,可看作是海德格尔神往的“诗意的栖居”,这是存在论追求的境界,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存在论的诗意范本。
那么,教育既是认识论的,也是存在论的。(18.3.3《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