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推行的工作制度,具体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基层天地广阔,青春大有可为。广大年轻干部要细悟“四下基层”的“多少”之道,到基层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争做有为基层青年。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多“方言土话”少“高谈阔论”,走好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一个重要环节是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基层宣讲工作,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如果不打通“壁垒”,再好的惠民之策、利民之举也只能“昙花一现”,无法起到普惠于民的效用。广大年轻干部要迅速转变角色,褪去“稚气”“官气”,“入乡随俗”添足“土味儿”,变“学术话语”为“方言土语”,找准“切口”,抓住“重点”,将党的主张讲出“百姓味”、话出“时代性”,进而提高群众的接受程度,有效解开群众思想上的“扣子”,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滋养民心。
调查研究下基层,多“足履实地”少“走马观花”,坚持以研促谋。四下基层,“下”是方法和手段,下得深才能看到一些隐藏的问题,方能掐得住问题的“七寸”,不愿下或者下得浅,则只能看到表面的现象、听到片面的信息,不利于实情的掌握、问题的解决。“入深水者得蛟龙,入浅水者得鱼虾”。广大年轻干部要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俯下身子,一沉到底,变“翻资料”为“看现场”,切身体会群众的生活,看路好不好走、钱难不难赚、事难不难做,“实打实”丈量民情,“心贴心”为民服务;要精准施策“研之有效”,对调查所获的一手资料,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深研细判,制定出符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确保问题解决“见底清零”,写实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
信访接待下基层,多“将心比心”少“敷衍了事”,回应群众诉求。“与其群众跋山涉水上访,不如我们干部直接下访,几个干部下去,总比那么多群众上来要强一些。”在福建宁德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把信访接待下基层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落脚点,强调信访工作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广大年轻干部对于群众的“关键小事”,要做到“民呼我为”“接诉即办”,主动化解信访隐患和矛盾纠纷,让“信访”变“信任”。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矛盾突出、长期未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将心比心打开群众“心结”,让老百姓诉求的“急难愁盼”成为政府“摆在桌上”的议题,切实让矛盾在“萌芽”阶段就得到有效解决,让老百姓在暖人心、接地气的体验中感受党和国家的温度。
现场办公下基层,多“马上就办”少“空喊口号”,树立正确政绩观。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只有牢固树立和践行为民造福的正确政绩观,以“下基层”为抓手办好民生实事,才能干成大事。习近平同志用脚步丈量民情,留下的“九进寿宁”“三进下党”“七下晋江”等事迹就是下基层为民造福的生动体现。广大年轻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立足于“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事业胸襟,不急一时之利,不图一己之功,多点“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少些“等等再办”“差强人意”。要推动问题在一线破解、工作在一线落实,下到企业生产一线、项目建设一线、乡村振兴一线、窗口服务一线,主动参加参与党员大会、党群议事、乡村治理等,用好专业所长,力所能及地办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播下发展的种子,赢得群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