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讲,传统中国政治的短板在哪里
政治制度的有效性标准:1、能否有效赋予权力以政治合法性(强项);2、能否有效限制权力滥用(弱项);3、能否有效实现权力和平更替(不及格)
政治思想(奉天承运,以民为本)提供丰富的合法性资源。限制手段:士大夫舆论+相权制衡,不是主体,软权威/软约束,效能取决于皇帝;无法有效实现权力 的和平更替:世袭(长子继承)、禅让、革命,充满了非制度化的不确定性。——治乱交替
原因:以人治和道德为核心的礼治型制度,不依靠刚性的制度,而是君主与宰相的伦理互动。人事(心)变了,一切都会变。
政道:国家政治制度的宪制架构VS治道:具体的治理天下的体制——传统只有治道,没有政道。
治权的民主:统治者如何选贤与能;政权的民主:统治者如何被选贤与能。
第37讲,究竟是察举制好还是科举制好
孙中山 五权宪法:立法、行政、司法、监察(御史制度)、考试(精英选拔制度)
三个阶段:汉代察举制(看人品);魏晋九品中正制(看出身);隋唐以降科举制(看考试成绩)
汉代文官政治:士大夫来源于察举制,地方推荐精英到中央。中央有权力,地方有活力。缺陷:无民主,无标准——豪族决定——九品中正制(看出身)——门阀VS科举(皇权对抗门阀的武器)
科举成熟于宋代:门阀解体,贵族群体消失,只剩下科举晋身。优势:规范。缺陷:死板。
察举:综合考量,实质合理VS无标准,主观性强;科举:形式合理,实质未必合理——有志之士办书院——对高考制度的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