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节
虽然昨晚下了一场大雪,给办事带来诸多不便,但丝毫没影响福生的调兵遣将,他和相民黄鳝考虑周全,一切事情想在前面,倒也安排得有条不紊。
永强自从海爷回来后他就省了好多心,没钱了自有人找保国叔要去,也不用担心有人事后会告发他非常时期还大操大办。村里人都在背后议论这场丧事不知要花了多少钱,每天的流水席就不下十几桌,看着阵仗,没个八万十万的只怕下不了地。
保国心里暗暗担心,他不知道农村办事情会如此铺张,怎么一到饭点时间,也不知从哪儿钻出这么多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坐满了一屋,吃的吃,喝的喝,酒足饭饱之后抹着油光光的嘴巴抬屁股走人,甚者还有人拿着几碗堆得满满的饭菜说是家里还有老人小孩没吃,得赶紧趁热送回去。
没人制止,也没人说这是浪费,每个人脸上看不出一丝悲伤,在这种有吃有喝的地方,他们完全释放着另一种激情,风卷残云之后便是满屋狼藉。饭后收拾桌面的妇人还是要忍不住骂上几句,都是吃冤枉的东西!
骂归骂,事还得做,这些后厨帮忙的都不是白做,一到晚上就有人过来给她们发东西,一条毛巾,一块肥皂,男的外加一包软黄鹤楼,发漏者追着主事的屁股要,刚上个厕所工夫,你就把我发掉了。大家免不了一阵争执,做事没看见人影,要起东西来一点也不含糊。
保国这几天也算是见识了,一天总有几场架要吵的,大家争得面红脖子粗,他不能多说什么,也没敢向人发过牢骚,只能机械的取钱给钱。
父亲问起祠堂的事情,他只能打马虎,这事办得窝囊,公司大大小小的事情他说得算,唯独这次,哑巴吃黄连,有苦不能说。
海爷这几天身体有些不适,晚上睡不着觉,白天也吃不下饭,慧英暗暗担心,天气寒冷,农村条件有限,她不敢有丝毫大意,特意要保国去城里买了一些上好的木炭,白天把火生旺,厢房有盆火,屋里暖和些。
福生整天都在祠堂忙活着,也没太多工夫过问海爷的事情,偶尔叫人回去问问想吃什么,好让后厨做好后送过来。海爷吃不了什么东西,慧英就在家里自己动手,梅婶一个农村妇女也不知道如何服侍,只能帮着慧英打打下手。
下午四点过后,祠堂的人开始多起来,黄家的道士早已到了,他四十有余,爷爷父亲都是老道士,到他这代已是第三代,算是祖传手艺。
黄道士年轻时原本在外打工,一年下来也落不了几个钱,看着父亲常年给人念经做法事,吃香的喝辣的,比自己在外辛苦奔波强多了,于是也跟着父亲学着做起了道士。念过几年书的他,悟性也好,嗓门敞亮,不到两年工夫,他的名声反倒比父亲叫得更加响亮。此时他正趴在桌上,手握毛笔一丝不苟地写着一些祭文,亲戚六眷的亡灵名字一个一个往上写,晚上做“隔夜起”时,这些死去的人都会被一个个念起,他要给他们诵经祈福。
师父和慧诚到达祠堂的时候,黄道士准备的东西已经差不多,见过师父,简单地交流了一些做法流程,师父便吩咐慧诚,一一交代清楚,中途不至于出差错。
祠堂外广场的积雪已经清扫干净,闹哄哄的晚饭吃毕,福生便开始安排几个后生在广场搭起了三张桌子,每张桌子距离三米,依次排开,祭祀贡品等分别摆在三个桌子中央。 虽然屋外寒气逼人,但看热闹的人还是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在期待晚上的这场盛宴。
八点刚过,祠堂内就响起来鞭炮声,黄道士开始在里面唱道起来,锣鼓声一阵比一阵密,不到一刻时间,他一袭黑衣从祠堂走出来,紧跟他身后的是一群穿着白色孝服的孝子贤孙们。
福生走在第一位,他微微弓着身子,手捧曹老太的灵牌,他身后是永斌,他是长孙,手捧曹老太遗像,永武,永强紧随其后,其他人每人手拿一柱香,长长的白色队伍竟有二三十人。压阵的是慧诚和师父,黄道士在前面吟唱,他们两个在后面附和,一唱一和,场面倒也十分热闹。
这就是农村丧葬风俗的“转灵” ,只听到黄道士唱道:
暑往寒来春复春,一朝天子一朝臣;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
慧诚接唱:
暑往寒来夏复夏,世间景致不堪夸;不信且看池中藕,红莲改作白莲花!
师父唱道:
暑往寒来秋复秋,昔阳桥下水东流,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黄道士又唱道:
暑往寒来冬复冬,花开林中几时红;曾记少年骑竹马,转眼就是白头翁!
慧诚附和道:
大战江山陈友谅,赶山塞海秦始皇;征东征西薛仁贵,怀仁怀义王伯当。大明军师刘伯温,扶汉帅印诸葛亮,看来看去忠良将,哪个忠良得久长?
师父唱道:
秦始皇,一世豪强!吞六国,平八荒,修五岭,筑城墙,填东海,造阿房,只想江山万年长。谁知鞭有法镜无光,照不见沙丘一命亡,万里长城今还在,哪见当年秦始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