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原创不易,文者自负
平原(恩县)历史文化《兰台别记》(二)
明末恩县“十三县令”之二----徐应元
这篇介绍明末恩县“十三县令”中第二位:徐应元。万历二十七年春孙居相迁升南京御史,接替他就是徐应元,
徐应元,直隶沧州人,他万历二十六年戊戌科进士,万历二十七年(即1599)任恩县知县。万历二十九年丁忧归家(明代历位皇帝都以“孝”宣告天下,官员父母过去“丁忧”是一个指标,张居正就因此被御史举报跌倒)。他在任内虽有政绩但没有留下多少笔墨,因为他前任太卓越了,孙居相光环直接掩盖后任徐应元。在恩县是徐应元进入仕途第一步,还是很稳定的。根据乾隆版《平原县志》记载:万历二十七年、二十八年出现饥荒,而邻居恩县并没有出现饥荒,这就是化解危机的能力和治理水平
《河南通志》记载:徐应元,(沧州进士)万历三十四年任延津县知县。《海州名人传记》以及《赣榆县志》记载:三十六任赣榆县知县,在赣榆县的政绩政绩就很突出了:革除痹症、裁剪冗役,除冗费,减轻正赋、奖垦荒、平冤狱,修建文昌阁、聚奎楼、修启圣祠、置学田。继续开挖“玉带河”工程,他继续完成二十年前即万历十八年樊兆程治理“玉带河”遗留下未完成的一半工程,排涝入海。后母丧又丁忧而去。
徐应元于万历四十六年任登州知府,万历四十八为府学购买一百二十多亩“義学地”,泰昌元年重修尊经阁,还编纂留存最早《登州府志》。天启元年升山东按察副使、临清兵备道。累官至郎中。
从这后来事迹中可以看出徐应元也是为民的好官,只是他在恩县时被前任光环笼罩下,没有留下过多的笔墨。
(同为万历二十六年,还有一位山东博山县进士--徐应元,有人把他们搞混了,主要在山东任知府事迹,但根据进士“异地任职”回避原则,登州知府徐应元是沧州进士。《登州府志》也记载:徐应元,沧州进士。还有崇祯作信王时的心腹太监也徐应元,史料还是多项核对。)
本人刘涛,笔名:南雁北望。古文爱好者,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平原地方文化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