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恩县)历史文化《兰台别记》-----
明末恩县“十三知县”序
明王朝有一个大帝国到轰然倒塌,一直是历史文学界研究探讨的话题,各种原因都建于史料。主流是嘉靖、万历两朝皇帝不理朝政、政策失误、官员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气候异常灾害等,最后崇祯再努力也无力扭转“大夏”倾倒的趋势,崇祯只得“君王死社稷”吊死去煤山树上。所以明朝灭亡,“始于嘉靖,亡于万历”,崇祯只是最后的“背锅侠”。
明末是一个大历史时空,大跨度大纵深去在大背景之下,我们可以看一城一邑之变化,从一个小县城的在那个时代变化、世俗民风的变化。恩县,地处京畿之地的南门,又连接齐赵之地,境内有京杭运河连通大江南北,属于经济人口大县,在此做知县的官员日后多于迁升,所以看明末恩县“十三知县”事迹,感悟明王朝的倾倒。
明代既然“亡于万历”,就得从万历取时间,万历期间的“三大平乱”之役---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援朝抗日的朝鲜之役,虽然赢得胜利,但把国库耗尽,国库耗尽,军饷就没有保障,军纪涣散,战斗力下降。为发军饷就增加赋税,百姓艰难,再遇到天灾,没有活路只能造反,这就一个“社会经济死循环”。我们讲解历史人物恩县知县,也就是从这个时间截取为开始的,至明朝灭亡共十三有知县,也称“十三县令”,分别:孙居相、徐应元、赵士吉、石可久、刘仁启、周淳、贾逼真、王世能、刘含辉、王应元、米良昆、琐青缙,张贺。
上传中,请稍候...
我们就是细看这十三位知县任职及后来人生轨迹,看明朝士子风气的变化。他们有铮铮铁骨战死守节而入“忠烈祠”;有顺势而为,入满清政权的,还有看破世态炎凉,退隐山野的。
本人刘涛,笔名:南雁北望。古文爱好者,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平原地方文化传播者、
原创不易,文者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