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刘涛,笔名:南雁北望。古文爱好者,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平原地方文化传播者、
原创不易,文者自负
《兰台别记》(十九)火器专家级的诗人:一言成谶
自从中国人发明火药,它用途不断被推广,并出现“火器”,然而我们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火器”看作艺伎制作,不被重视,而烟花更是民间的喜气象征,所以西方在引入“火药”后不断改进“火枪”,并超越我们,甚至否认我们的火器水平。其实我们的“火器”到明末时期还是与当时西方都在一个水平。我们先从《平原县志》记载二首诗,来认识我们当时火器专家。
《题察院公署二首》 巡盐御史毕懋康(古歙人)
(万历三十七年己酉年夏日即1609年夏)
虚亭来爽气,退食此盘桓。
鹤踪留苔经,莺声满药栏。
窗前间月净,柱后晓霜寒。
鞅掌嗟行役,长吟兴未栏。
别院通幽处,翛然隔市喧,
风雷撼树吼,星月傍花繁。
槐影摇虚幌,萝阴翳端垣。
到来尘虑远,彷彿入桃园。
这二首在在察院公署的诗,书写其心情的诗人,谁也不会想到他在三十年后的一次火器技改,改写平原县城与其他县城不同的命运。再回首,如同题诗中“窗前间月净,柱后晓霜寒”境界一样,平原避免一场被“屠城”的悲剧,而望其他各县,无不让人心有余悸,背后发凉。
毕懋康(1571年—1644年),字孟侯,号东郊,江西歙县上路人,明末进士累官兵部侍郎,还是火器专家。弱冠即工古文辞,善画山水,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授中书舍人,万历三十年擢迁广西道监察御史,万历三十七年(即1609)为长芦巡盐御史,巡按直隶、山东各盐场及运河疏导。万历三十九年巡按陕西,时陕西旱灾,广设粥厂,大放仓廪赈灾。万历四十年巡按陕西边防,明万历四十二年巡按山东,建历山书院,为当时济南最大书院。万历四十六年(即1618)八月擢升顺天府丞,后父母连丧以丁忧去六年。天启四年(即1624)升为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后为新设武备司都造,督办改良火器场。天启七年遭宦官魏忠贤排挤、御史王际逵弹劾,遂被削籍。崇祯元年,起用为南京通政使,崇祯三年升兵部右侍郎,旋自引病自归。辞别时,崇祯帝命制武刚车、神飞炮等。械成后,崇祯八年(1635)编辑《军器图说》以进崇祯帝。因功升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厘,不与宦官同流告归。
毕懋康不但是经文书画好,而是坚持“经世致用”的改革家。在任武备司都造时,他不断走访军营,访问有经验老兵,对各种火器的优劣进行总结,尤其对“火铳、火炮”缺点,就是火绳点火受到雨雪天气影响最大而操作繁琐。不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试验,并记录成书,撰《军器图说》。此书不分卷。有附图。本书:“罗列各种火器、毒弩,图文并举,叙说军器之制造,使用与威力。书中云:“夷虏所最畏于中国者,火器也”。
作为明末火器专家毕懋康,其《军器图说》于崇祯八年(即1635年)刊印,并进献于崇祯,希望能在对后金作战中发挥优势。书中首次介绍了撞击式燧发枪(书中称为“自生火铳”)。将鸟枪用火绳点火的装置改进为用燧石作发火装置,从而克服了火绳点火怕风雨的弱点。燧发枪在发火装置上安置燧石,发射时由射手扣动扳机,安置于扳机上的龙头下击同燧石摩擦生火,火星落入装药室中,使火药燃烧,产生气体推力,将弹丸射出。这种枪只要连续扣动枪机,撞击燧石,便可发射,因而简化了发射手续,提高了射速。燧发枪的制成是单兵枪的一大改进,它的改造与完成大致与欧洲属同一时期的先进火器,然而由于制造精度比较高,成本比较大,在明末时并未得到及时的推广。
随说毕懋康改进型火铳等火器,没有推广及全国,但平原县作为他在山东熟悉地方,有个人就非常崇拜这种火器,他就是郑腾云,平原县北郑官屯村人,他善于火器,在《县志》中有传记,他更喜欢这种火铳,并别人配合,训练有素。在三年后即崇祯十一年“戊寅之役”中,他带领“火铳”队发挥巨大作用,以区区一邑之人,阻挡后金十几万的骑马,除了众志成城外,就是火器的威力,震慑住了敌人,让深入中原腹地没有带重装备“火炮”的后金人马无法靠近,保全全城百姓的安全,也验证毕懋康的“自生火铳”的效果。这种好像上天安排因果联系:一位火器专家级的诗人,无意中让平原县城避免一场生灵涂炭的悲剧。而周围夏津、恩县、禹城、武城等都被破城,甚至省会济南皆遭“屠掠”,死伤十万之重。
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春,大明王朝大厦轰然倾倒,满洲铁骑入住中原,中国这位著名火器专家也随即去世,享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