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恩县)历史文化《兰台别记》(一)
明末恩县“十三县令”之首位----孙居相
孙居相任恩县知县时,正是大明万历朝国力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明朝开始进入“明末时期”,所以他排在“十三县令”的首位,他在任内通过智慧与政策来完成不断增加赋税,但百姓负担并未因此增加,所以被百姓称颂,建生祠祀之。
孙居相(1560~1634)字伯辅,山西沁水县人。 万历十六年(即1588)孙居相时年28岁中举人;万历二十年(即1592)时32岁中壬辰科进士,万历二十一年孙居相任山东恩县知,从万历二十一年至万历二十七年(即1593-1599年)任恩县令,正值万历朝鲜战争时期(1592-1599年)与播州之役(即1598-1600年)之时。明政府不断增加地方赋税来保障战争进行,这时才是考验地方知县能力时,
孙居相上任先修通四女寺减河,解决水灾之患,保障基本田地生产稳定,现在四女寺减河枢纽还在发挥防洪排涝的作用,
其次,他招募流民,安置在沙河故地,开垦荒地,增加税收。
最后,他借助京杭运河之便利,在四女寺开增商埠,增加商品经济流通与税收。
所以他在任内赋税完成,但没有增加百姓负担,每年交接赋税数目巨大,按《恩县志》记载:公折色银一万三千三百九十九两六钱九分三厘六毫二丝五忽八徵一纤四沙。人口记载:万历十九年(即1591)户:二万一千七百一十七;口:四万一千二百二十二。万历二十五(即1597)年户:二万二千八百一十七;口:四万二千六百六十七。
通计:丁地寄庄共编银二万二千一百八十八两七钱六分八厘三毫,
孙居相在后期还组织修葺学宫,并编撰《恩县志》,也是现在留下最早恩县县志,为后人留下宝贵地方文献。
从这些看出,他为官正值,他人生轨迹也证明这点,这是当时士子还存风骨,但也与官场败坏风气所难容。他离开恩县的仕途轨迹,也能证明:
万历二十七年孙居相(时39岁)任南京御史,后任光禄寺少卿、太仆寺少卿、右佥都御史,兵部右侍郎。万历三十五年(即1605),孙居相时至四十五年,亦以年例出居相江西参政,引疾不就。天启改元(即1621年),孙居相復起光禄少卿。改太仆,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
天启四年(即1624年春)因魏忠贤排斥异已,专权干政,当年冬天称病隐归。崇祯元年(即1628年)起任户部右侍郎,户部尚书总督仓场。崇祯七年(即1634)在崇祯皇帝独断专横、昏庸腐朽的情况下,孙居相被革职,戍边,九月四日去世,享年75年。
孙居相在家乡《沁水县志》有乡贤传记,恩县《恩县志》有名宦传,还有《孙侯去思碑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