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9【原文】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①,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②,正己而物正者也。”
【译文】
孟子说:“有服侍国君的人,那是把服侍某个国君当作快乐的人;有安定国家的人,那是把安定国家当作快乐的人;有保全天性的人,那是看到他的理想可以在天下推行,然后才去推行的人;有德行完备的人,那是以端正自己来使别人端正的人。
【注】
①天民:赵岐注:“天民,知道者也。可行而行,可止而止。” “天民”是保存天性的人,亦即天所生育的自然之民。此前孟子提到“先知觉后知”中的先知,以伊尹为代表。
②大人,圣人,以舜为代表。
13·20【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ò)于人②,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而称王天下并不包括在内。父母都健在,兄弟无灾无难,这是第一种快乐;对上无愧于天,对下无愧于人,这是第二种快乐;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种快乐。君子有三种快乐,而称王天下并不包括在内。”
【注】
①故:灾患疾病。
②怍:惭愧。
13·21 【原文】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fèn)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suì)然①,见(xiàn)于面、盎于背②、施(yì)于四体③,四体不言而喻。”
【译文】
孟子说:“广大的土地与众多的百姓,是君子所想要的,但是他的快乐不在这里;站立在天下的中央,安定四海之内的百姓,君子乐于做到如此,但是他的本性并不表现在这里。君子所拥有的本性即使理想完全实现,也不会增加一点,即使穷困隐居起来,也不会减少一点,这是由于本分已经确定的缘故。君子所拥有的本性,仁、义、礼、智都根植在心中,它们产生的气色是纯和温润的,显现在脸上,洋溢在背上,延伸到四肢,四肢不必等他吩咐就明白该怎么做了。”
【注】
①睟(suì)然:清和润泽的样子。
②盎:充盈。
③施:延及。
13·22 【原文】
孟子曰:“伯夷辟(bì)纣①,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 吾闻西伯善养老者②。’大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 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译文】
孟子说:“伯夷避开商纣,住在北海的海边,听说周文王奋发有为,就振奋起来说:‘何不去投奔西伯?我听说他善于奉养老人。’姜太公避开商纣,住在东海的海边,听说周文王奋发有为,就振奋起来说:‘何不去投奔西伯?我听说他善于奉养老人。’天下有善于奉养老人的人,仁者就把他当作自己的依靠了。五亩大的宅园中在墙边种植桑树,妇女养蚕缫丝,老年人就都有丝绵衣穿了。饲养五只母鸡,两头母猪,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期,老年人就都不会缺肉吃了。一百亩的土地,由男子耕种,八口之家就都不会挨饿了。所谓‘西伯善于奉养老人’,就在于:规定百姓的田亩宅地,教会他们栽种畜牧;引导他们的妻小来奉养老人。五十岁的人不穿丝绵就不暖,七十岁的人不吃肉就不饱;穿不暖吃不饱,叫做受冻挨饿。周文王的百姓中,没有受冻挨饿的老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注】
①辟:同“避”。
②西伯:指周文王。
【心得】儒家和佛家得以融合渗透,孟子功不可没。他所讲的心性,和佛家的《慈经》中不垢不净的思想极为相似。这里所讲的四体不言而喻和佛家所说的“得大自在”一样,合适、自然,亲和、温润,非常放松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