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司马迁,你可能不熟悉,但你知道司马光,就是小时候砸缸的那位。司马迁和司马光都是历史学家,司马迁写了《史记》,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不过你可千万不要以为他们是兄弟俩,你看都姓司,马字辈,就像大伯二伯和爸爸名字那样——张中林、张中炎、张中清(口述中国传统家庭起名字的习俗)。司马只是复姓,中国的复姓还有欧阳、上官、西门、长孙、阮颜等等。其实司马迁和司马光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他们不是同一个年代的人,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人,司马光是宋代人,算起来,司马迁要比司马光大一千多岁。今天我们讲司马迁的故事,下次再讲司马光的故事。
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也就是他的祖上,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都是阅读和记载历史的,当然这些无法考证,是司马迁自己说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他的父亲——司马谈的确是一位史官,当然,子承父业,司马迁本身也是一位史官,这些家世让司马迁感到很骄傲。
(其实,现在人也慢慢变得喜欢讲家世了,只不过我们的家世都太普通,不值一提,也没什么骄傲的罢了。口述家普……)
司马迁的家世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有三位老师,都是当时声名显赫的学问家。司马迁自小也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小时候,他父亲亲自教他学知识,学文化,长大后,他跟着董仲舒学《春秋》,又跟着孔安国学《古文尚书》。这两位都是当时的大学问家。求学求学,首先要求到好的老师,这一点很重要。这学期我们开始上国学,妈妈为你请了一位大学国学教授,这位教授写过不少书,在全国也小有名气,妈妈也是希望你能跟着好老师,学点东西。
司马迁大约在二十岁左右时,进行了一次全国漫游,听说他还到过安徽。当然司马迁不是到处闲逛,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在那些有历史影响的地区逗留一阵子,访问父老,了解习俗,观察地理民情,调察历史人物事迹。是真正的研学旅行。这种实地勘察,对于司马迁写作《史记》大有用处。看来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这也是我带你行走中国的原因。当然我们可比不上这些大学问家,但对你将来的学习肯定也是有帮忙的。
后来,司马迁来到皇帝身边做官——太史令,但却遭遇了一场噩运。这场噩运和一个叫李陵的人有关。李陵是李广的孙子,李广你是知道的,飞将军李广,“林暗早惊风,将军夜引弓……”写的就是李广。李陵和李广一样,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军,骁勇善战。他们当时都是在北方和匈奴打仗。但这爷孙俩儿都是倒霉孩子,运气不好,每次带兵打仗,要不找不到敌人,因为匈奴是游牧民族,今天在这儿放羊,明天在那儿放牛,要不就碰到敌军主力,以特别少的兵力对阵特别强的敌人。一次,李陵带了五千人,却碰到了匈奴十几万骑兵包围,最后失败被迫投降,司马迁因替李陵说了几句好话,被下狱论死。按照当时的法律,死罪可以用钱赎罪,或者处以宫刑,就是割去生殖器官,从此不能谈恋爱结婚生孩子。司马迁家贫,拿不出钱赎罪,只得接受宫刑。
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比死还要屈辱的刑罚,但他为什么没选择死,而自愿选择宫刑呢?因为他的《史记》还没写完,他还不能死,他说了一句千古传诵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史记》未完成,他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死掉,那就是轻于鸿毛,太不值得了。
司马迁的遭遇是悲惨的,可他却把这苦难,转化为一笔精神财富。他忍辱负重,写下千古绝唱——《史记》。
鲁迅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人对司马迁的评价也极高,有“西汉文章两司马,南阳经济一卧龙”的说法,与西汉大文豪司马相如,三国人物诸葛亮齐名。
司马迁最终实现了重于泰山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