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佛教的两个代表人物,就是五祖黄梅祖师曾经的两个弟子,一个是神秀,他是寺庙里500个僧人的教授师,佛法高级老师的意思,还有一个是不识字的惠能,前者后来成为武则天的国师,后者后来成为佛教禅宗的第六代祖师,我们也许可以在他们写的两首偈子看出端倪。
神秀大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祖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前者讲的是:有;后者讲的是:无。在当我们一直觉得自己或者很多东西都是有的,真实存在的,那我们就要为这个有的东西服务,为我吃喝穿戴,为我父母兄弟姐妹爱人孩子朋友同事,为我的车,为我想要的所有做很多努力。必要的我们肯定要去做,但往往我们做更多是为了想要和需要(不是必要的)。
而惠能祖师悟到了“无”的概念,所有的一切,正如《心经》里说的: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当智慧显现时),照见五蕴皆空(就看透一切都是因缘汇聚的假合,缘聚则生,缘灭则散)
我们不能有太多的执念,否则就会落入到:分别、执着、烦恼、痛苦中去。我们不执着那个有,就会心无挂碍,面对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面对成功失败,痛苦烦恼都风轻云淡。
再者,神秀大师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一种渐修的方法,而惠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顿悟了,我们能有机的结合就完美了,理上顿悟,事上渐修。我们处世修行就是为了找到那个最合适自己的“道”,它就像一个圆规,当掌握圆规的使用方法,哪怕是一个小学生,画出的圆都比名画家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