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快30岁了还要接受父母的嘲讽。上学时,她成绩不太好,妈妈就说她“一辈子就这样了,没出息”;后来,她好不容易考了95分,父母又打击:“有什么好高兴的?有本事次次都考这么好。”
不仅如此,父母还要求她必须听话:周末不能出去玩,兴趣选了妈妈喜欢的跳舞,成绩低了90分,就被丢在门外不准回家。有时候外人夸奖她,妈妈就会嘲讽“她笨得很,什么都做不好的。”就这样,没被认可的她,内心敏感又自卑。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成为自己心目中的乖孩子。但是长期地被否定、被控制、被挑剔,会让孩子的生活被空虚感、无意义感包围。《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童年时获得的原始自我价值感,是我们心理健康的原动力。
即使在成年后遇到了重大的打击和挫折,那种根深蒂固的自尊、自爱和自信,也会让我们鼓起勇气,勇敢地战胜困难。”经常被否定和挑剔的孩子,会被父母抹杀掉一切努力。让他觉得“我做什么都是错的、我做什么都没有意义”。内心的价值感一点点被肢解,最终让孩子活成“空心人”。那些表面上呈现出厌学、对抗的姿态,其实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