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古代社会,交通不便,生为子女自然要孝敬父母,而因为战争、疾病、医疗、食物等各种原因,春秋战国期间百姓的平均寿命不超过35岁,所以才有父母在不远游,当你外出时你遭遇危险或者父母因为意外而亡,互相都无法联系,怎么能叫孝呢?如果非有事要出远门,那就得告知父母去的地方,以便有个心理准备,在古代一个年轻人出远门,或许意味着这一辈子难以再见面了。
而当今社会,我们因为工作,旅游,交际需要出远门,那么还有电话或网络通信手段,但也要记得经常联系父母,以免老人家的担忧,如有必要,也须经常回家看看,毕竟人与人是需要交流的,长时间的疏于联络,感情必然冷淡,那就只剩下微信里面的头像了,而我们中国是讲究人情礼法的国家,一个人对父母的态度就很好的可以看出将来,他对身边人的态度。
所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2、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是孔门十哲,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在家尽孝,不仅仅要衣食考虑周全,更要把爱放在心底,对父母发自心底的和颜悦色。
孔子曾说过: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我们小时候什么事情都不懂的时候,父母也没有因为我们哭闹和无礼对我们故意刁难,只会尽心竭力的把我们抚养长大,所以在我们有能力应该孝顺父母时,更应该做到恭敬有礼,不忤逆,不纠缠,父母的认知或许不比我们高,但是对我们的爱却时分文不少。
子游也问过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很明白的告诉我们,面对生养你的父母都不能恭敬,那么赡养父母和养狗养猫养马有什么区别?
3、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在这句话上是有个前提的,首先是对领导者的信任,信任在位的领导者能: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如果能做到荐举正直的人,那么在不在位,谋不谋政都无需多虑,每个人各安其位,如果德不配位或者无法尽自己本分的做好分内之事,那么老百姓就会让他下台。
另外,你不在谋事者的位置上是无法看清事情的全貌的,或许你有自己立场的看法,但是当你处在另一个更高的位置上时收获的信息和处理事情的目的或许会截然不同,我们考虑任何事情都不能脱离实际,而立场本就是实际信息的一个方面,就像我只是一个马路清洁工,某次清扫马路时发表意见觉得马路太窄不方便汽车行驶,路边绿化太多,落叶扫起来很麻烦,殊不知在位者已经规划了一条地下隧道,直接绕过了上面的马路,而绿化落叶多也只是季节现象。
所有曾子也曾说过:君子思不出其位。每个人都须谨慎妄言,做好自己的事,把其他事情交给专业的人,确切的对他们抱有充分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