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之致沅弟【1314】2025-2-3
致沅弟
同治二年1863九月二十六日
沅弟左右:
二十四日接弟二十夜一函。风虽顺而过大,仙屏尚未到也。杉木条当于十月解去。大炮守垒,余不甚以为然。费药太多,又不灵动,余当解劈山短炮数十尊应之。子路较长劈山则稍逊,较大炮则相等。且贼果强乎?以数万新兵何维,其中必有隙地软营为贼所乘。贼果弱乎?劈山、洋枪二者自足制之。余不愿再解大炮也。
古隆贤有投诚之说,愿献石、太、旌德、广德四城。朱云岩定于二十五日进石埭城,不知靠得住否。黄南翁定于四五日内赴弟处,金眉生则搭船回泰。顺问近好。
国藩手草
评点:太平军降将古隆贤
太平军中的重要人物最先头像湘军的当数韦志俊(1827-1884,又名俊,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名将。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弟,地主兼典当商出身。参加金田起义,1853年3月定都天京封国宗,12月参加三汊河之战。1854年加提督军务衔。1855年春参加江西湖口、九江战役,1856年4月击伤湘军悍将罗泽南。1857年春转战江西吉安等地,受挫后投奔安徽霍山陈玉成,是年封定天福。1858年授右军主将,后入豫转战鄂北,1859年春出击苏北,后移安徽池州,今贵池,10月降于湘军,为参将。池州旋被太平军夺回。1860年反攻石埭,今广阳,随后又破枞阳镇。1861年9月,复据池州。1862年7月再陷安徽宁国府,今宣城,升副将加总兵衔。1884年5月8日卒。葬于宣城县孙家埠乡汪村。其孙光照、师洛等于民国十二年十月立碑,1980年7月其坟和墓碑被发现。)。韦志俊为韦昌辉的弟弟,封为国宗。韦的部队是太平军中的劲旅。咸丰五年,太平军三克武昌后,韦为镇守武汉三镇的主将,罗泽南即死于其手。咸丰六年,韦昌辉在内讧中被杀。此事对韦志俊的打击很大。咸丰九年,韦在安徽池州投降湘军。随后二年参加太平军。咸丰十年他奉命守安庆城外营垒。就在这个时候,他投降了围城的曾国荃。程为破安庆立了大功,后曾国荃任命他为开字营的营官。同治元年,李鸿章组建淮军援上海,曾国藩将程的开字营拨由李鸿章调遣。从那以后,程成了淮军的一员干将,同治三年死于浙江嘉兴战场上。清政府对程颇为信任,擢升他为提督衔总兵,死后予谥忠烈,建专祠,赏三等男爵。太平军的投降将领中,数他地位最高。接下来的是童海容。童海容原为石达开的部下,后封保王。同治元年夏天在安徽广德州向湘军投降。再接下来的便是这封信中所说的古隆贤。
古隆贤是广西人,地地道道的老兄弟。咸丰三年便授职金四总制,四年升殿左三十九指挥,后封奉王。同治二年九月,古献安徽石埭、太平、旌德三城连同六万余太平军将士,投降湘军朱品隆部。曾氏解散其部属,留下千余人编为一营,由古隆贤管带,并授古游击衔。
石埭、太平、旌德与宁国一道在同治元年下半年丢失,遭朝廷严词追问。现靠着古隆贤的投降而收复其三,曾氏于朝廷也有了一个较好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