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之致澄弟沅弟【1221】2024-12-15
致澄弟沅弟
咸丰十一年1861十二月十四日
日来未接家信,不知走信之夫从何处耽搁。
此间军情如常。闻杨逆辅清((生年不详,广西桂平人,本名金生,乳名阿七,人叫七麻子,太平军初兴与哥哥投军起事,后与东王杨秀清认作本家,改名辅清,太平天国后期名将、辅王。同治十三年1874在福建谋再起被告密,旋被捕杀)围逼徽州,攻扰三面,幸西门尚通接济。已调朱云岩由岭外回援,又调左部速援,并请季翁亲来,不知赶得及否。
浙江省城竟于十一月二十八日失守,兵民六十万人,食尽而破,大约半死半饿,半死于兵,存者几无。吾奉命兼辖浙江,不能解此浩劫,愧愤何极!浙抚想必简左帅,吾当奏请简蒋芗泉为浙江藩臬,或令带五六千人,即可独挡一路。上海一县,人民千万,财货万万,合东南数省,不足比其富庶,必须设法保全,拟令少荃带水陆各五千人前往。程学启之千人,拟即交少荃带去。余之亲兵营,亦令韩正国带之随去。沅弟开年务须星速前来,能于二月十五以前赶到,少荃尚未启行,诸事面商更好。其程学启处,望弟写信谆嘱,令其听少荃之节制调度。吾家受国厚恩,吾为江督将近二载,尚无一兵一将达于苏境,上愧对朝廷,下愧对吴民。此次若再不能保上海,则并获罪于天地矣(上海已解来饷银十万,闻年内再有十万解来,无非望我援救耳)。总望沅弟多方设法,助我保守上海,为恢复三吴之张本,千万千万。顺问近好。
评点:李鸿章招募淮军
为了劝说老九带兵保守上海,曾氏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驱之以利,但老九丝毫不为所动。十月初一,他致书乃兄,明确表示:“不愿往上海,恐归他人调遣,不能尽合机宜,从违两难。”其实,老九不愿去上海的真实目的,是要夺取攻克江宁的头号战功。他担心一旦去了上海,打江宁的事就会交给别人去办,他将坐失良机。曾氏知道老弟的倔强性格,不能勉强,只好将此事交给了另外一个人。不料,此人却因此机缘凑泊,日后建立了足可与曾氏并肩的事功。此人是谁?他便是李鸿章。
李鸿章是曾氏幕府中的一名握笔杆子的幕僚,并没有军队。曾氏命令李去增援上海,就必须得让李有一支人马。早在咸丰十年七月,实授江督不久,曾氏便在《复奏统筹全局折》中提到,考虑今后用兵长江下游时,宜用湘军之营制练淮徐之勇丁。李是安徽人,又在家乡带勇多年,现在正好由李去招募淮徐之勇丁。
李鸿章奉命很快在安徽招集四千人马,依照湘军成法,制定营制营规组建成军。张树声(1824-1884,字振轩,1824年(清道光四年)生,安徽合肥人,廪生出身,清末淮军将领。历任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通商事务大臣等职。是淮军开明派代表人物,提倡"采西人之体,以行用")的树字营,刘铭传((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潜山麓)人,清朝末期淮军重要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台湾省首任巡抚 ,更是深受两岸民众敬仰的民族英雄。铭传身前著述有《刘壮肃公奏议》及《大潜山房诗稿》刊行问世,发展航运事业,促进中国台湾贸易,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了中国台湾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台湾防务亦日益巩固,为中国台湾的现代化奠定了深远的基础,有中国台湾洋务运动之父和中国台湾近代化之父之誉)的铭字营,潘鼎新((1828年-1888年,字琴轩,安徽省庐江县广寒乡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中举,次年春闱会试至国史馆承修臣传。后在家乡办团练,参与镇压太平军,受曾国藩赏识,令募勇立"鼎"字营。后迁居肥西三河。中法战争时,率部入越南与法军作战)的鼎字营,吴长庆((1829年-1884年,字家善,号筱轩(一作小轩),安徽庐江人,清末淮军名将。)的庆字营,外加从太平军中投降过来的程学启((1829—1864),字方忠,安徽桐城人,清末淮军名将。原为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部属,守安庆,咸丰十一年(1861年)降清,跟从曾国荃破安庆。同治元年(1862年)从李鸿章至上海,下苏州等地,官至南赣镇总兵,攻嘉兴时中弹负重伤,死于苏州)的开字营等,便成了淮军开创之初的基本队伍。同治元年1862二月,淮军坐着花重金雇来的洋船,浩浩荡荡地开赴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