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跨界歌王》的总决赛上听到王珞丹和朴树唱这首歌的,电视上的朴树直接得让人忍俊不禁,这首歌也清新的让人过耳不忘。
应该是上初中的时候,弟弟喜欢拿着一台小小的收音机听音乐广播,我还记得他为了反复听那首《大学生自习室》还专门买了盒磁带。
知道朴树这个人,也是受弟弟的影响。他跟我说,有一首歌特别好听,叫《白桦林》,他听着这歌很想落泪;后来特意拿给我听,我向来不爱听男人的歌,所以听得时候也没觉得有多少感触。
后来范玮琪唱红了他的《那些花儿》,再后来满大街在放《生如夏花》,他的这些歌首首都是经典,但对当年的我来说,不过是耳熟能详的旋律,多一点感想都没有。真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清汤寡水的一年一年时光。
初中时候印象比较深刻的一句歌词是陶喆的《寂寞的季节》里的——忽然间树梢冒花蕊——放学的时候大家推着自行车挤在校门口,广播里总是按时唱起这首歌,我站在高高的杨树下,好像能听得见花开的声音一样。所以我一直都知道,歌词对我的意义比曲调重要得多。
之前的《我也可以是流浪诗人》一样,这次的《清白之年》也是这样。朴树说,这首歌是2010年小学同学聚会出门前随手写的,也许只有在那样的时刻,才能对纯真又无法挽回的过去有种抑制不住的缅怀,歌词才能写得如此清澈吧。
“街道平静而温暖,钟走得好慢,那是我还不识人生之味的年代”
“我情窦还不开,你的衬衣如雪,盼着杨树叶落下,眼睛不眨”
“人随风飘荡,天各自一方,在风尘中遗忘的清白脸庞。此生多勉强,此身越重洋,轻描时光漫长低唱语焉不详”
“大风吹来了,我们随风飘荡,在风尘中熄灭的清澈目光。我想从头望,把故事从头讲,时光迟暮不返人生已不再来”
与曲调相比对歌词如此偏爱,可能因为字里行间能给我想象和回忆吧。
这首歌的歌词像诗,说起从小到大的故事,还有长大后的无奈——是不是生活太艰难,还是活色生香,我们都遍体鳞伤,也慢慢坏了心肠——童年、少年,之所以让人怀念,就是里面有太多太多简单的幸福吧。
我小的时候,每次受委屈的时候都会想,等我变成了大人,一定不能做这样的大人:不讲理、暴脾气、牛气哄哄,所以我从小的行为准则就是按照不喜欢的大人的行事方式的反面去做。一个孩子的行为能有多大的作用?我打包票的说这很孤独,因为用幼小的身躯和形成惯例的世俗作斗争,几乎所有的时候都会被忽略、打击、鄙视。
那我坚持的动力是什么,就一句话——我不想变成身边这些人一样。这个想法,伴随我到大学、毕业、工作、成家,三十年过去了,我还是那个小时候的我,身边人还是不能理解我的行为。他们说我变了,翅膀硬了变得不听话了,可是没人知道,从小我就是个不一样的小孩,只是那时候根本没人在意这一点。不是我变了,而是我长大了,我开始有能力做真正的自己了。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和我之前看到的许多文章一样,一个女孩写起自己的青春,青春里有一个少年,缠绕着岁月镌刻着年华,她成长的所有的时间都和他有关。我回复她,这样看来自己好像没有青春一样。是谁说过,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也貌似有过早恋的青春才是青春。
我的青春,没有笑容干净的少年,没有如雪的衬衫,没有相视一笑的脸红,更没有躲过父母老师的早恋,我的青春,白开水一样的日子,天天喝得人胃胀,只想赶快结束我赶紧长大。
青春里的那些人,除了几个交往至今的闺蜜,其他的随着我烂到家的记性全都吹走了。偶尔的一瞬间,想起一件事或者一个笑脸,就觉得哦好像自己还念过初中高中。
看过这样一句话:“三十岁之前,只记得当时的情绪不记得当时的事情,三十岁之后,只记得当时的事情不记得当时的情绪”。
是不是在我们长大后,才能真的放手一些事,无论是无奈,还是成长。很多年后回头看,唯一庆幸的是,还好我们一起经历过那些清白的年岁。虽然漫长,但是带着时光的温度,虽然有惆怅,但是过去就再也回不去。
那个踽踽独行的少年,如今我真的长大了,我没有变成那样的大人,很好,不是吗?